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松高鹤鸣/GDP增速目标如何实现?\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研究院院长 盛松成

2022-04-09 04:24:1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分析指,虽然目前内地房地产领域合理的资金需求正在得到满足,但行业仍处于调整期。/中新社

  今年中国将GDP增速目标设定在5.5%左右。而近期疫情形势是2020年初新冠肺炎以来最为严峻的,如同“倒春寒”,给正在“爬坡过坎”的中国经济带来考验,实现全年GDP增速目标更需努力。

  疫情使原本逐渐恢复的经济受到新的冲击,其影响可能延续至整个上半年,因为需求的修复和预期的改善都需要时间。而由于这次疫情在中国核心城市爆发,疫情冲击的外溢效应会比较明显。

  一、企稳中的经济受到新冲击

  今年前两个月,中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生产、需求较快增长,就业、物价总体稳定,主要经济指标好于预期。但3月份中国进入了新一轮疫情爆发期,为了应对疫情,各地普遍采取全员核酸检测、区域管控、减少人员流动等措施,经济运行也将承受较大压力。

  3月份,中国PMI(采购经理人指数)降至49.5、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降为48.4,双双跌破荣枯线,分别低于2月0.7个百分点、3.2个百分点。受疫情直接影响,非制造业景气指数下降幅度更大。同时,疫情对制造业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从PMI细分指数可以看出,疫情影响导致人员到岗不足,交货周期延长,物流运输不畅,制造业供应链稳定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如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46.5,低于2月1.7个百分点,是2020年3月份以来的低点。与国家统计局制造业PMI一致,财新中国制造业PMI也大幅下行至48.1。其中,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均为2020年3月以来最低。

  外需下降,运输条件变差,出口新订单指数创22个月来新低,制造业供给和需求收缩明显。

  二、疫情或影响上半年经济运行

  3月份本轮疫情集中爆发,而3月又是一季度经济运行最重要的一个月,因此疫情对一季度经济的冲击也会比较大。从主要经济指标看,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和贸易顺差分别占到一季度的32.8%、56.9%和27.2%(2016-2021年均值)。而3月份投资活动在整个一季度的占比则超过一半,封控措施将明显影响项目施工,这将对一季度的投资造成比较大的冲击。

  从目前防疫形势看,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不会仅仅停留在3月。以上海为例,封控已经延续到了4月份。全面排查后的动态管理期间,经济依然受到疫情防控的诸多限制。即使4月中下旬经济逐步恢复,疫情的次生影响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拖累5、6月份的经济增长。失去的消费,尤其是服务消费,很难弥补,不少小微企业、工商个体户面临生存考验。疫情反复也影响生产经营预期,疫后经济恢复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

  还有疫情冲击的外溢效应。上海、深圳作为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核心城市,是中国内外循环的重要枢纽,经济影响甚广。2021年,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江苏、浙江、安徽、上海)的经济总量为全国的24.1%,已接近四分之一,其中上海市占全国GDP的3.8%;广东省GDP占全国的10.9%,其中深圳约为2.7%(2020年)。此外,疫情引发的供应链阻塞对订单的影响也不仅限于当期,而会延续到未来。如果疫情冲击的影响长期化,全球供应链的调整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中国的竞争优势。

  三、 楼市需求端调控继续放松

  今年前两个月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由负转正,增速为3.7%,已经有较为明显的改善。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因此,中国房地产调控的大方向不会改变,不会再回到原来的老路上去,不会再通过房地产大幅拉动经济增长。

  目前房地产领域合理的资金需求正在得到满足,但行业仍处于调整期。本轮疫情对于房地产市场最大的冲击就在于复苏态势可能因此而受阻,并从几个方面给房地产行业带来新的风险:

  一是降低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疫情会导致建安费用下降,从而影响房地产开发投资。初步估算,仅建安费用一项就可能造成3月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3.66%。而3月是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的主要月度,2016-2021年(不包括2020年)3月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占一季度的比例平均为49.09%。按此计算,今年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可能比正常水平下降1.80%左右。疫情还会通过销售影响未来的房地产开发投资。

  二是严重冲击房地产销售。3月份30大中城市商品房日均成交面积仅为30万平米,大幅低于历史同期(近5年均值为49.4万平米),其中,一线城市成交面积仅为7.38万平米,同比下降44.34%。

  三是行业预期进一步恶化。现金流受阻是行业目前的主要风险,也成为行业预期恶化的主要原因。目前销售回款已成为房企现金流的主要来源,因此部分房企资金流可能断裂。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的房地产债务违约事件仍在发生,头部民营房企的风险仍在持续。二季度大量房企美元债到期,成为又一个风险点。

  目前各地楼市政策仍在调整,整体看来是在适度放松并体现了因城施策的精神。但热点城市政策放松仍需谨慎。要谨防2020年疫情过后市场迅速过热的局面再度出现。自去年9月政策调整开始,房企拿地和居民购房都在向热点区域转移,可能推高热点区域的潜在风险。而三四线城市需要更多从供给端入手,因为人口流动趋势很难逆转,一味着眼需求端可能造成长期隐患。

  四、基建投资仍是稳增长抓手

  与制造业和房地产投资相比,基建投资受到疫情影响相对较小,只是局部地区的施工进度延误,不会面临前两者订单下降、现金流受阻等困境。并且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基建投资的可控性较强,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推动经济企稳、改善市场预期。因此,基建投资仍是今年稳增长的重要抓手,并且在疫情冲击下,基建投资扮演的角色将更为重要。

  今年中国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较为充裕。早在去年12月份,财政部就已提前下达今年1.46万亿元(人民币,下同)专项债额度。今年全年专项债额度为3.65万亿元,与去年持平。地方债发行也明显加快。1-3月,地方政府债券共计发行18246亿元,是去年同期的2倍多,其中12981亿元为新增专项债(占全年的35.6%)。而去年1-7月份,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平均每月只发行了全年额度的5.3%。

  目前中国基建投资有不少项目储备。中国人均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只有发达国家的20%至30%,且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农村人均公共设施投入仅为城镇的五分之一左右。今年1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加快推进“十四五”规划《纲要》确定的102项重大项目。可以说,今年将是中国的“基建大年”。

  五、财政政策更积极、减税降费保就业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总体来看,今年财政政策的部署强调更加积极有为。尽管今年赤字率比去年有所下调,拟按2.8%左右安排,这有利于增强财政可持续性,但财政对实体经济支持的力度并未减弱。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加约1.5万亿元,规模近9.8万亿元,比去年增长18%,为多年来最大增幅。由于疫情影响较大,财政政策援企纾困、兜底民生的作用突出,应加快落实。

  减税降费是直接有效的方法。上亿市场主体承载着数亿人就业创业,保市场主体就是最大的保就业、保民生。减税降费的规模从去年的1.1万亿元提高至今年的2.5万亿元,增加了一倍多。可以说,中国稳市场主体、保就业的力度是比较大的,这有助于改善市场预期,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六、货币政策更注重数量型工具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为实体经济提供有力支持。2月末,M2(广义货币供应)余额同比增长9.2%,M1(狭义货币供应)余额同比增长4.7%,M1增速比1月末高6.6个百分点,M2与M1增速的剪刀差明显收窄,这表明企业流动性增强。从信贷看,2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97.89万亿元,同比增长11.4%;2月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23万亿元,同比少增1258亿元,但1-2月累计,人民币贷款同比多增2621亿元。

  从外部环境看,3月16日,美联储宣布加息25基点,符合市场普遍预期。短期内美国加息对中国货币政策实施产生的影响有限,因为美国加息是一个逐渐的过程。

  随着美联储后续加息与缩表的启动,中美货币政策背离加大,会带来中美利差的进一步缩小,中国货币政策边际宽松的空间也将受到一定挤压。因此,目前中国货币政策宜更注重数量型工具的使用,以避免美国货币政策的转变对中国的影响。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