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泽被万物/印度复苏面临四大挑战\西泽研究院特约高级研究员 邓 宇

2022-05-09 04:24:5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印度经贸复苏已基本步入正轨,但消费的修复偏弱。

  印度被视为目前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经济体之一,也是印太地缘政治圈的焦点。尽管印度经济在疫情期间经历了短期衰退,生产和投资大幅萎缩,出口产能也受到重创,但经过一年修复期后,经贸开始走向复苏,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创下8.9%的高增长水平。眼下印度经贸复苏也面临通胀上升、汇率波动加剧,以及美元流动性收紧等不利因素,复苏可能仍有一些障碍。

  未来印度仍依赖积极的财政扩张政策支撑经济复苏,而宽松货币政策则受到高通胀等约束,可能在年中或稍后采取加息措施。中长期看,印度的经济产业结构和出口贸易竞争力、金融体系等仍存有结构性问题,而这也将制约未来的复苏增长预期,复苏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将可能受到新的内外不确定性影响。

  生产及出口较佳 消费偏弱

  大体上印度经贸复苏已经基本步入正轨,处于稳步复苏态势。其中,生产和投资及出口表现较好,但消费和服务业等修复偏弱。

  一是逐渐步入稳定复苏态势。新冠疫情严重冲击印度经济,2020年GDP创下收缩8%的低点。自2021年上半年,印度政府开始放宽疫情管控,推出积极的财政扩张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全年经济增长达8.9%,总量超过3万亿美元,出口表现较为突出。数据显示,印度2021财年出口额近6670亿美元,较2020财年增长34%。但进入2022年第一季,经济复苏路遭遇新挑战,主要包括全球供应短缺、能源价格上涨及局部疫情冲击,预计第一季GDP增速可能在3.6%左右,复苏增长不及预期。

  二是生产和投资修复相对加快。2022年初以来,虽然印度的国内疫情仍比较严峻,但政府坚持推出解除隔离等措施,加快经济复苏进程,生产和制造业修复加快,基本恢复到疫情前水平。根据IHS Markit的数据,印度2月PMI(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加快至54.9,表明经济处于适度扩张状态;2月综合PMI产出升至53.5,保持在稳定的扩张速度,尤其是印度的大中型制造企业的复苏明显较快,由此带动中小型供应链企业的复苏增长,制造业订单大幅增加。

  三是国内需求复苏仍比较疲软。印度国内市场规模较大,过去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本地需求。由于国内疫情持续蔓延,加之食品、能源等价格上涨影响,印度国内需求恢复和部分消费行业修复偏慢,并受到失业率上升、储蓄率偏低等影响,导致近期消费复苏有所减弱。根据印度经济监测中心(CMIE)数据,2022年4月失业率升至7.8%,其中城镇失业率达9.2%。印度的经济复苏仍主要依赖于生产和制造业复苏,国内需求恢复受到失业率、储蓄率和人均GDP三大因素制约。

  数据显示,2021年印度GDP规模超3万亿美元,人均GDP仅为2200美元,仍属于中低收入国家,而其储蓄水平也在下降。因此,未来如通胀再攀升,经济复苏受挫,印度的消费需求或将很难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挑战一:经济结构不平衡

  疫情后印度的经贸复苏较快,但综合考虑当前的内外部环境,未来要实现高增长的不确定性也比较大,结构性问题仍是主要障碍。

  其一,结构性问题仍是制约经济复苏的主因。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不同,印度早先以计算机等中高端服务业为主,注重信息技术发展,过早启动“去工业化”,导致印度的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不发达,而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和其他重要原材料严重依赖国际市场,经济结构发展不平衡。研究数据显示,1990年至2012年印度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37.95%升至46.3%,成为印度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

  莫迪政府上台后,提出以“印度制造”为中心的发展思路,启动了新一轮的工业化进程。但印度政府实施的经济改革政策仍有一些短板,例如对国际资本的引入不够,社会民间资本的培育不积极,产业配套政策缺乏创新等。此外,印度的人力资本投入过度集中于IT、软件开发等领域,高等教育也受到等级制度限制,致使印度国内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挑战二:通胀持续攀升

  其二,维持财政扩张政策面临掣肘因素。疫情期间,印度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扩张政策,以支撑经济走出疫情危机,但平衡财政赤字将成为维持财政扩张政策的掣肘。根据印度中央统计局数据,2022年3月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已攀升至6.95%,创下近一年半以来最高水平,其中食品、服装、能源等价格均显著上涨。

  受全球供应短缺和地缘政治局势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仍将会持续上涨,国内高通胀与输入型通胀叠加,迫使印度回归货币政策正常化。目前,印度储备银行(RBI)将本财年通胀预期上调至5.7%,接近于中期6%的通胀目标。市场预计,RBI可能在年中开启加息以缓解通胀压力,将抬高国内市场借贷成本。由于印度大规模基础建设投资需求较大,将维持财政扩张政策,导致未来印度的财政赤字很难回落。

  挑战三:资本市场发展不平衡

  其三,资本市场建设仍有短板。经过30年发展,印度在资本市场建设方面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据《世界主要证券交易所一览》显示,截至2019年末,孟买交易所与印度国家交易所总市值分别为2.18万亿美元、2.16万亿美元,分列全球交易所第11和第12位,合计上市公司数量多达5500家。但印度的资本市场发展不平衡,且中小上市公司占比高。研究发现,印度股市保持较长期牛市,主要与国际投资者占比较高有关,印度股市的本土投资者仅占28%左右。

  挑战四:美收水恐加速资金流出

  其四,外部不确定性成为新的复苏障碍。印度本身的经济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高度依赖外部市场,其地缘政治结构也颇为复杂,外部不确定性对其未来复苏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俄乌冲突爆发之后,国际能源价格大幅上涨,致使印度的经济复苏受挫,同时全球经济衰退导致海外需求减弱,或降低印度的出口贸易增长预期。然而,印度不仅对俄罗斯的全面制裁“不持立场”,而且扩大了与俄罗斯包括石油进口、企业投资在内的经贸往来,导致今后一段时期可能会遭受到欧美的施压,包括涉及到的制裁风险。此外,美国联储局的激进加息和缩减QE(量化宽松)政策可能对印度汇率,以及资本外流带来巨大的压力。随着印度经常项账户赤字率不断扩大,在美元流动性加快收紧的预期下,卢比兑美元汇率将可能遭遇贬值承压,资本外流加快,印度股市波动加剧,未来印度资本市场可能受到重创。

  尽管印度经贸受到疫情冲击出现短暂衰退,但在政策刺激和外部需求支撑下很快修复产能,接下来印度经济有望延续较高的增长速度。

  回顾历史,印度自1991年开始推动改革,经过30年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大型经济体。数据显示,印度2021年GDP总量达3万亿美元,超过法国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30年来GDP增幅超过11倍。

  国内方面,印度2020年人口规模约13.8亿人,国内市场规模大,而且处于人口红利期,具有较大的潜力。国际方面,印度凭借在印太地区的地缘政治优势,吸引了包括中国、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在内的大型经济体加大投资,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陆续转移到印度,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自2014年5月莫迪上任经理以来,政府采取了实用和灵活的外交策略,将地缘政治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势能,力求赢得稳定的增长空间。然而,印度作为后发国家的后发劣势也较为突出,经济产业结构不平衡、贫富差距扩大和国内不稳定性因素较多,未来要实现稳定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在于破除内部结构性障碍,推动结构性改革,否则很难达成持续的高增长目标。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