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泽被万物/韩国经济发展的考验\西泽研究院特约高级研究员 邓 宇

2022-05-16 04:24:1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韩国推动汽车、半导体、造船以及重要制造行业等升级革新,保持国际竞争力,形成韩国经济的韧劲基础。

  韩国创造的“汉江奇迹”折射出后发国家的成功路径,证明了工业化与制造业仍是支撑经济稳定、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韩国在数十年的经济探索中取得的经验,恰恰也充分验证了后发国家实现追赶并赢得竞争主动性的模式也是可行的。作为后发国家,除了充分利用内外环境将后来者优势潜力释放,在后期工业化进程中,更应重视自主创新和产业链价值链提升。

  二战后韩国持续推进政经改革、市场开放和工业化进程,经济保持长期的中高速增长。2021年联合国第68届贸易和发展理事会会议上,正式认定韩国为发达国家。不过,韩国也面临着贫富差距扩大、社会发展失衡以及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将长期困扰韩国经济社会发展,而且成为阻碍其进一步跃升的困境。

  充分利用后发优势

  二战后韩国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援助和支持下开始推动经济发展,专注于工业化进程实现追赶,经过艰难的政治改革和市场开放,韩国经济抢抓有利时机,将后发优势转化为持续的发展动力,为经济起飞创造了积极条件。从两个层面来看:

  一是国内经历了艰难曲折的政经改革。战前韩国已被日本殖民,形成以农业及辅助的轻工业为主的殖民经济模式。战后韩国李承晚政府统治腐败,经济治理混乱,加上朝鲜战争的失败,国家经济发展陷入困境。20世纪60年代初,朴正熙采取了积极的经济发展路线,不仅推动银行国有化,加大公路、发电厂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而且加快基础教育发展,提高初级教育入学率和国民识字率,为韩国工业化打下了基础。20世纪70年代,军人独裁政府统治下的资源和权力分配矛盾尖锐,同时中东石油危机爆发,高通胀引发经济衰退,韩国政府被迫采取紧缩政策,直到1980年中才恢复平稳增长。

  二是从依赖美国援助到追求经济自主。二战后韩国又经历了残酷的朝鲜战争,工业基础发展落后,作为后发国家不具备启动工业化的基础条件,不得不依赖美国的援助。20世纪60年代越南战争期间,韩国通过参战获得了美国的扶持,而借助美国直接、间接支援,以及战争特需物资供应等积累了一定财政资金与外汇,为工业化建设启动奠定了基础。20世纪70年代,韩国政府在历经石油危机后,借鉴日本经验,逐渐从轻工业向重工业战略转型。在政策扶持下,韩国企业获得了快速发展机遇,如现代、三星等开始崛起,自主科技创新开始加快,尤其是半导体产业发展迅速。进入20世纪90年代,韩国逐渐从军人政府统治走向民主政治,经济产业也走向现代化,开启了新一轮的中高速增长周期。

  坚持以制造业立国

  韩国在二战后充分利用内外有利条件专注经济发展,并以制造业为立国,同时加强科技创新和开发多边市场,赢得了竞争优势。“汉江奇迹”的经验表现为三个方面:

  其一,重视推进工业化并提升制造业竞争力。韩国的经济增长表现与其国内外发展环境密切相关,无论是军人政府统治时期还是后来的民主政治时期,韩国政府始终对经济发展抱有决心,并格外重视工业化建设,重点强化制造业能力建设,作为国家经济竞争的基础。数据显示,韩国GDP构成中制造业的占比从1954年的10.4%增至1970年的19%。从1960年代的轻工业到1970年代的重工业,以及1980年代开启的半导体产业等,政府的产业政策和创新制度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到1988年,韩国GDP中的制造业占比达30.5%,对于后发国家而言,启动工业化必须具备坚实基础,在当时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韩国着重利用外部资源和第一轮全球化时机,大胆推进出口导向型经济,赚取大量外汇收入并增加财政资源,为产业配套政策提供支持。近三十年,韩国GDP中制造业的比例一直维持在28%左右。这也成为了韩国保持稳定增长水平的关键,并成功抵御多次外部危机的冲击。

  其二,强调科技自主创新以增强出口价值链。韩国的出口贸易独具优势。数据显示,2021年韩国出口额为6445亿美元,贸易额接近1.26万亿美元,均创历史新高,贸易额全球排名第八。韩国根据国际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不断调整产业政策,从早期的轻工业迅速转向重工业(重工业化学、汽车、造船等),而且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开始探索发展半导体产业,1973年和1975年相继推出“重工业促进计划”和扶持半导体产业的六年计划,在当时的竞争环境下加强科技自主创新,因而能够在二十年间基本建立起高效的半导体产业集群,成为全球半导体产业价值链的重要一极。当前全球科技竞争加剧,韩国政府加大了科技自主创新力度。2021年5月,韩国政府发布了以综合半导体强国为目标的产业发展战略,预计半导体产业总投资规模将达到约合4500亿美元,力争在韩国建成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制造基地。

  其三,注重区域贸易并积极开发多元化市场。韩国非常注重对国际科技前沿和国际环境的适应性布局,从不同年代的产业投资计划可以发现其中的关键性转型,事实证明这些转型紧扣国际经贸发展趋势,而且符合国情。由于韩国国内市场相对有限,大量的商品仍依托扩大出口来完成。根据韩国贸易协会国际贸易通商研究院《出口对国民经济贡献率分析(2020年)》报告,2020年韩国实际出口额增加2.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0.6个百分点,出口附加值占GDP的比重达23.1%,出口产业相关的就业人口占就业总人数的12.8%。韩国十分注重开发国际多元化市场,并积极主动推进区域自由贸易,与包括中国、东盟等在内的周边国家贸易往来密切,如2010年《东盟─韩国自贸协定》、2015年《中国—韩国自由贸易协定》等。同时,韩国采取极为务实的外贸政策,2019年韩国决定放弃在WTO的“发展中国家”地位,稳定自身的贸易环境,并主动加入到《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而且将首次和日本建立双边自贸关系。

  结语与展望

  后发国家具有相似的发展路径,而韩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独特性,提供了成功经验样本。凭借其独特的地缘政治环境和国内市场开放、改革等积极条件,韩国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加快成长,并确立了以制造业为根基、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模式,很快获得了持续的经济增速。同时,韩国在多次的改革进程中释放了潜力,不断推动汽车、半导体、造船以及其他重要制造行业等升级革新,保持了持续的国际竞争力,形成了韩国经济的韧劲基础,从而能够在多次经济金融危机中很快修复。

  然而,从韩国的国内市场规模、出口贸易潜力空间以及未来科技创新的前景来看,要恢复到以往的中高速增长势头的难度越来越大。数据显示,2021年韩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6.5%,预计到2025年占比可能增至20%,届时韩国将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加剧,将产生诸如福利支出大幅增加、劳动力资源短缺,以及社会转型危机等一系列问题,可能拖累未来经济增长。

  虽然目前韩国的GDP总量规模约1.8万亿美元,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3.52万美元,但最近十年GDP平均增速已回落至3%左右,与2008年经济危机前的7%的水平相比已折半,2019年东亚与太平洋地区GDP增长率达到5.8%。尤其作为出口导向型经济,近年来国际地缘政治局势发展不确定性增多,全球产业链重构加速,对韩国的经济产业结构也将带来深远影响。数据显示,韩国的资本财阀占其GDP的比重高达70%左右,资本垄断成为了“顽疾”。

  发展失衡问题可能会削弱韩国的经济增长潜力。因此,未来韩国要维持较为稳定、可持续的经济增速,除了持续深挖经济发展潜力和改善外部发展环境,如何促进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平衡,弥补发展鸿沟,仍是当下韩国面临的严峻考验。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