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泽被万物/中国经济的两个“蓄水池”\西泽研究院院长 赵 建

2022-05-27 04:24:2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中国要在全球竞争中崛起,必须培养成规模的创新资本和人才。

  如果中国经济体系是一个生态系统,那么货币蓄水池与就业蓄水池就相当于经济生态的“湿地”。疫情之下,这两个蓄水池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当务之急在于充分调动民营企业的积极性,构建稳增长统一战线。其中关键在于,从稳定企业长期预期的角度激发投资和消费的信心。

  经济指标林林总总,但归根结底两个指标最重要:物价和就业。因为这两个指标,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还关系到政治和社会稳定。回顾人类历史周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哪个不是遭遇了恶性通胀和超高失业率困境。一旦陷入通胀螺旋与失业陷阱,再进行治理就异常困难,传统的政策工具和措施基本不再管用。一方面是生活成本在飞涨,另一方面因失业失去收入来源,人民的生活遭到两头夹击。而一旦形成相互强化的趋势,即“滞胀”恶性循环,那么整个社会的稳定性就要受到严峻的挑战。

  站在宏观管理和顶层设计的制高点,无非就是管理好两个“池子”:货币池子和就业池子。货币池子方面:若供给不足,银根紧缩,经济凋敝,企业破产,大量裁员;若供给过剩,缺乏纪律,肆意超发,那么恶性通胀几乎不可避免。笔者多次强调,恶性通胀并不是货币太多了,而是真实的货币太少了。恶性通胀到极限,就会出现以物易物的状态,经济系统就失去了有效的一般等价物。

  而就业池子就像是一个危机缓冲地带。当工业化、城市化需要大量就业人口的时候,乡村就业蓄水池就向工厂、城市输送劳动力。相反,当经济下行城市就业人口压力上升的时候,人口就可以回流乡村。很多年轻人在城市找不到工作,通常会选择灵活就业,包括快递、外卖、网约车、直播等。但当前这个就业蓄水池不仅无法蓄水,还在大幅裁员向外溢出。

  “货币池”倚仗地产市场

  货币池可分为两个联接在一起的池子:造水池与蓄水池。

  4月份经济数据出现一个奇怪现象,即经济和社融出现大跌,但M2(广义货币供应)却一直增长。这并不是说,我们的货币造水池的造水能力依然稳定。

  实际上,最近几年由于种种原因,货币空转、货币窖藏、货币流通阻滞的问题愈来愈多。其主要原因是企业家信心偏弱,不再愿意将货币资金投放到长期项目,而宁愿在金融资产上“快进快出”,随时准备变现。这无疑将大大降低货币的交易功能和生产效率,造成货币造水池一片死水,经济活力自然也起不来。

  而所谓的货币蓄水池,并非是对货币的锁定,而是让货币持有者拥有变成消费品和财富的权力。笔者早在十几年前的一篇学术论文里指出,货币的本质不仅是债权,还是可以变成消费品、资本品等实在物品的期权。毕竟持有货币,无论是银行账户里面的数字,还是手中的现金,都不是最终目的。因此,货币蓄水池能储存货币,让货币甘心留在这个池子里不外溢,需要在这个池子里的商品和资产对货币有吸附能力。

  比如说房地产市场,虽然通过房地产贷款创造了近百万亿货币,但同时也通过高密度的债务吸附了大量货币,即人们必须每个月拿出一定的货币收入归还按揭贷款,或是为了能够付得起首付不参与消费进行储蓄。这些储蓄和负债行为都将一定的货币锁定在房地产领域,使得在长达十几年的中国货币化进程中,广义货币增长了几倍,却没有引发大通胀。不过,一旦将房地产价格打到一个前所未有的低水平,意味着中国的宏观风险结构发生了巨大的迁移:通货膨胀的风险转换成了资产价格和债务信用风险,或者说是资产负债表风险。

  房地产作为中国经济体系中的货币蓄水池,在创造货币同时管理好通胀问题是不稳定的。但就当前的形势来看,还没有可以替代房地产市场的资产出现,这是因为:1)房地产蓬勃是快速城市化的必然产物,不应该将其妖魔化;2)房地产除了居住属性,还有公共品属性,买房落户代表的是能享受这个城市的医疗、教育、养老、公共设施等福利;3)房地产有金融属性,是老百姓进行价值储藏、走向小康社会和富裕生活的主要路径;4)房地产有人力资本属性,后工业化时代,人才扎堆在大城市,尤其是创新和知识资本集聚的新兴大城市,高房价是人才资本化的价值凝结;5)最为重要的是财政属性,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狭义依赖可能在四成左右,广义依赖(靠土地抵押融资)可能要到六成,房地产市场一旦失去创造货币的能力,地方财政也将面临严重收缩:6)房地产实际上是高乘数、高密度就业行业,尤其是高密度的中低端就业人群,除了直接影响设计,建筑行业,还可以拉动家具、装修、建材、绿化、搬运、保洁等行业。

  眼下我们仍然处于后房地产时代,“房住不炒”并不意味要解构房地产的金融属性,而是赋予其更高质量、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民生属性、社会财富属性。

  “就业池”对冲经济危机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二元结构国家,包括城乡二元、公私二元等。这个二元结构附有较强的缓冲功能,可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留有余地、进退自如。特别是其中一元遭遇挑战时,另一元就会承载起缓释系统性危机的功能。比较经典的例子是,当经济发生周期性波动,先进的、走得过快的一元出现问题,其所无法承载的人口就可以回到较为保守的一元。比如乡村对城市失业人口及产能过剩的吸纳,国有企业在私有企业经营困难时对失业人口的吸纳。相反,当经济高速发展时,乡村和国企储备的就业人口,也就是就业蓄水池中的水,就会释放出来支持扩大的产能,即乡村人口进城,机关、事业单位、国企人员下海等。

  在快速工业化将大量农村人口招入工厂,快速城市化将大量乡镇人口吸入城市,快速的市场化将大量的体制内人口吸入商海,这是就业蓄水池的一种向上流动,是所谓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过程。但是这个过程如果存在结构的扭曲,比如工厂主要面向海外过度依赖出口,而且依靠低成本优势,一旦海外环境发生变化,这些依赖出口订单的工厂就会陷入困境。比如,过快的城市化依赖的是“债务─房价─土地收入─财政”的规模型、速度型循环,那么势必会带来债务膨胀、房价泡沫与财政赤字。一旦这个循环被打破,那么城市无法养活这么多的人口,就业蓄水池就会产生一种回流效应,人口只能从城市流向乡村。

  一个比较健康的就业蓄水池是民营资本和科技资本,这种就业蓄水池形式多样,能够吸收中国高等教育人群就业,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创新优势。中国要在全球竞争之中崛起,必须培养成规模的创新资本和人才,他们在实践中感知和创造新生事物。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创新是无法设计的,而是在高质量试错实践中涌现的,因此政府的有形之手无法推动真正的创新。政府部门或许可以集中资源集中攻关,但无法在原创型创新上做出突破。

  就业蓄水池也是分层次的。有为高端技术人才提供就业机会的数字资本平台和民营高科技企业,也要有为大量体力劳动者提供就业的普通企业。由于房地产行业拥有乘数效应和高就业密度属性,因此既是货币蓄水池,又是就业蓄水池。当前中国经济出现收缩,信用断层和就业塌陷同时发生,不排除“三条红线”政策会对房地产企业的治理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当务之急是重振中国房地产行业和数字平台经济,通过支持政策恢复社会预期。

  面对当前两个蓄水池濒临干涸的严峻局面,笔者有两个短期建议:一是提高体制内企业的就业蓄水能力,借鉴美国大萧条时期鼓励各种社会组织的就业;二是放开民营经济、修复房地产与数字平台的悲观预期,等到经济恢复后,体制内就业蓄水池中的水就会流到民营经济中去,这样池子的水又成了活水。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