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中金点睛/四大发展 香港再启征程\刘刚 寇玥

2022-07-08 04:24:2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特区政府规划落马洲发展枢纽内近60公顷作为科技园用地,形成更具效益的科创产业聚集地效应。

  与其他国际金融中心相比,香港的最大优势在于背靠内地“大市场”;而与内地大城市相比,香港的最大特色在于深厚的开放机制与文化积累,以及“一国两制”赋予的连通全球桥梁的便利与弹性。回眸香港回归祖国二十五年的历程,香港正是善用其独特的地理和制度优势,乘着内地持续开放和繁荣发展的东风,在贸易、金融、社会发展等方方面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发展之路栉风沐雨,并非一路坦途。站在新起点上,香港需要进一步强化天然优势的同时,补足固有的短板。

  笔者认为,香港需要尽快补足的短板包括:吸引人才打造创新中心并发挥创新资源优势、通过北部都会区发展推动产业升级、改善产业空心化问题;推动发展无风险资产供给、提升市场流动性和活跃度。

  一、科技创新: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

  作为全球最为发达的金融中心之一,从当前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香港有四大支柱产业,分别是金融、贸易与物流、专业服务及旅游,且产业结构偏重于服务业。但面对内地乃至全球发展朝向更为多元化,以及创新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格局下,香港在保持国际金融中心的传统优势的同时,新经济增长点却迟迟未能形成。当前制造业“空心化”及科技创新相对匮乏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香港青年的就业前景与未来发展。与此同时,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香港与珠三角地区“前店后厂”的经济发展模式也随着深圳科技创新企业的蓬勃发展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在该领域上香港已经落后。

  香港也逐渐认识到作为全球一线城市,仅靠金融领域发展一条腿走路远远不够。因此,在2021年施政报告中重点强调香港要与深圳及整个大湾区的科创发展相辅相成,使科技创新成为香港新经济的动力。中央在“十四五”规划中也明确支持香港建设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实现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创科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与合作共赢。

  2021年特区政府发布的《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中,最引人瞩目的一项行动计划便是构建“香港硅谷”——新田科技城。特区政府已规划了新田/落马洲发展枢纽内近60公顷的企业及科技园用地,力求大幅度增加科创用地面积,形成更具效益的科创产业聚集地效应。“港深紧密互动圈”也将会成为港深双方共同推动科创产业发展与合作的核心区域,形成完整的科创产业生态系统,具备科技创新、金融科技、科研教育与人才培训,累计创新资本和氛围。

  在产业升级过程中,香港的科技、金融和专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将会迎来长足发展机遇。这一愿景也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实现“以创新为支持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2035年目标相辅相成,这也会使科技、教育等领域的支出与发展前景进一步增强。

  二、金融市场:提升市场流动性

  香港上市公司流动性“龙头集中”现象十分明显,市值较大的龙头公司吸收了绝大部分的流动性,而市值较小的公司交易活跃度较低。年初至今,港股市场市值前10%的公司(总市值约300亿港元以上)日均成交额占港股整体的87.3%,而市值后50%的公司(总市值小于8.3亿港元)日均成交额仅占市场整体的0.04%。相较而言,美股市值前10%的公司日均成交额占全市场交易额的65%左右,而A股这一值仅为42%,交易的集中度较香港要低许多。

  上述特征意味着中小上市公司选择在香港上市交易活跃度可能大幅不及其他市场。换言之,由于流动性风险较高,中小市值公司在香港的估值也可能不及在其他市场上市所获取的估值水平。从争取优质上市公司的角度而言,香港流动性的分配过于集中也可能导致一些潜力较强但规模不大的企业更倾向于在别处上市,以寻求更为理想的估值。这也形成了一个负向循环,导致这一部分公司交易活跃度不高,进一步降低了优质公司赴港上市的意愿。

  提升港股市场成交的分布可以帮助香港吸引更多海外企业,优质中小创新企业赴港上市。当前香港流动性过于侧重龙头企业,导致中小市值公司存在流动性不足和估值折价。为打破这一局面,一方面,可以尝试降低交易费用,吸引更多海外高频和量化交易投资者,同时吸引更多南向和海外长期资金沉淀,以提高市场的活跃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对比来看,A股市场交易分布更侧重于中小市值公司,因此也可通过进一步降低上市门槛,鼓励吸纳优质中小市值创新型公司赴港上市。

  此外,香港由于自身经济体量的约束,无法提供足够的无风险资产,但香港可以充分发挥“一国两制”的优势,发展人民币无风险资产市场以补足这一短板。人民币逐渐成为全球储备货币之一,全球对人民币无风险资产需求上升。香港从中可以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通过建设人民币国债市场推动人民币国债国际化。与此同时,香港也应丰富人民币资产计价资产的种类,并加速人民币资金双向流通。

  三、绿色发展:力争2050年实现碳中和

  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推进大湾区发展的同时,提出了要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构建生态走廊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等一系列环保举措。香港拥有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其中后海湾和米铺自然护理区更是亚洲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湿地之一。在这一大背景下,香港紧跟内地“3060”双碳目标,于2021年10月8日公布《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50》,正式提出了香港应对气候变化及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策略和目标,并提出了由淨零发电、节能绿建、绿色运输及全民减废四大策略组成的减排路径。

  2019年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支持香港打造大湾区绿色金融中心,建设国际认可的绿色债券认证机构。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在建设绿色金融中心方面,香港拥有一系列得天独厚的优势,笔者认为香港金融市场可以在以下三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帮助内地发挥绿色债券融资潜力,解决目前绿色金融工具较为单一的问题,并缩小未来潜在的绿色投融资缺口。同时引导内地绿色债券标准走向统一,包括统一绿色债券的第三方机构认证流程和信息披露标准等,与国际标准接轨。

  其次,明确标准和激励政策,提高机构投资绿色企业的积极性,放宽出资方资金限制,引导更多资金流向绿色企业。

  最后,力争成为内地碳交易市场发展的排头兵。依托其法律框架,发挥香港与国际接轨的优势以及践行ESG(环境、社会、公司治理)监管的良好基础,香港可率先建立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所,连接国际与内地各个地区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市场。

  四、城市建设:推动港深双城融合发展

  推动土地与住房问题始终是香港发展无法回避的问题,尤其是发展用地短缺和房屋单位供应不足。往前看,港深融合发展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香港北部都会区开发将为香港未来城市发展提供解决思路。

  2019年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大湾区内部要依托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题的快速交通网络建设,从而推动和加速大湾区内人才、资本与货物等要素的便捷流通。《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中也明确提出,开发覆盖由西至东的深港口岸经济带及更纵深的腹地,尽享港深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红利,帮助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在于开拓港深两地融通的通道。在《发展策略》行动项目表中,排名最为靠前的便是加大“双城”间的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包括兴建港深西部铁路,北环线东延,以及建设罗湖/文锦渡综合发展枢纽。这一系列基础设施的建设将为深港两地融合发展,激发双方更进一步的发展机遇奠定基础。与此同时,在都会区建设中多个已规划或规划中的发展项目中,特区政府预计可提供约35万个住宅单位。整个北部都会区发展完成后,预计可容纳250万人居住,不但将会成为香港第二个“经济引擎”,更将成为市民宜居宜业的优质社区。

  (作者刘刚、寇玥为中金公司研究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