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价真的会如一些人的想法,在短期内掉头向下吗?市场数据骗不了人,从中就可以看到端倪。笔者公司所属集团发布的楼价指数,至今仍然徘徊在接近今年初水平。虽然今年第一季指数曾经下跌约4%,但在第二季已几乎完全收复失地。
纵使近两个月疫情反弹,阻碍楼价回升的势头,而美国持续加息,影响部分买家入市的意欲,但楼价指数仍然居高不下,这反映出发展商对后市的信心,以及业主与买家的争持局面。
另外,从数字上看,移民个案确实正在增加,但笔者认为,这些数字并不足以大幅拖低楼价,原因在于移民人士未必全部都持有物业,就算是有楼在手,也不是大部分人会将物业放售后再远走。
相反,不少人因为需要时间观察在外国的生活,不敢贸然放售物业,以免回流时楼价更高而悔不当初。
虽然近数年间,楼价受到息口上升、经济疲弱、疫情肆虐,以及修例风波的冲击,但至今仍然屹立不倒。由此证明,上述几项因素在香港地少人多、需求炽热的大前提下,并不会令楼价出现明显变化。
“砖头”保值思维根深蒂固
笔者相信,对楼价构成重大影响的因素,只有供应量极速增加。但是从特区政府的卖地供应时间表去分析,未来5年会是供应的断层;而即使按之后的计划,可以顺利增加土地供应,也要排期到2032年,才有机会出现较具规模且持续的递增;之后还需要等数年,土地才会落成,成为实质的供应。笔者估计,要透过增加土地供应影响楼价,须等待超过10年的时间。
因此,在未来一段长时间,都不用担心楼价会受到严重冲击,而且放诸于目前环球高通胀环境,物业更会是最有效抗通胀的资产。纵使各国政府都努力遏抑通胀,但成效始终有限,而无止境加息更会损害经济;既然不能有效遏抑通胀,买“砖头”来抗衡通胀就是更为有效的保本增值方法。
此外,憧憬香港与内地有机会通关,未来香港物业的需求量,将较现时有惊人的弹升。笔者相信,这种种因素都足以令楼价持续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