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大学之道/联汇成亚太金融市场避风港\智本社社长 清 和

2022-08-13 04:24:1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港元与美元挂鈎的联系汇率制度,拥有明显优势。

  本周三(8月10日)香港金管局再度出手承接14.92亿港元沽盘。自今年5月12日以来,金管局已累计31次入市,涉及资金2130.97亿港元。而香港银行体系总结余跌至1247.4亿港元,3个月内缩水63.6%,逐渐接近千亿港元的心理关口。

  随着美国联储局激进加息,美汇指数飙升,港元表现疲软,金管局频繁承接港元沽盘,这也引发了市场对于港元及联系汇率制度前景的担忧。金管局总裁余伟文于7月22日发文指:“事实上,金管局多年来在金融及银行体系建立了强大的缓冲和抗震能力,香港外汇储备规模庞大,相当于港元货币基础约1.7倍,是联汇制度的坚实后盾。金管局绝对有能力及决心,继续维持联汇制度,以及香港货币及金融稳定。香港不需亦无意更改联汇制度。”

  香港于1983年开始实施的联系汇率制度,既是货币发行制度,又是固定汇率制度。货币发行制度,指的是发钞银行一律以1美元兑换7.8港元的比价,事先向外汇基金缴纳美元,换取等值的港元“负债证明书”后,才增发港元现钞。金管局亦承诺,发钞银行可以用该比价兑回美元。所谓固定汇率制度,指的是金管局确保美元与港元的汇价固定在7.8(其后优化到7.75至7.85区间)。因此,联系汇率制度成为了金管局首要货币政策目标。金管局同样充当最后贷款人角色,主要通过维持港元汇价来挽救金融市场──尽管其货币政策工具相对有限。

  联系汇率制度优势明显,贵在至简:

  一则减权。金管局不具备主动发行货币的权力,与美联储等中央银行相比,金管局的权限更弱、操作工具更少,削减了行政干预市场的可能性,避免人为主动超发货币的风险。实际上,近20年金融危机频发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央银行过度和不当干预。

  二则减规。联系汇率制度的货币发行制度简单明确,发钞银行一律按照1:7.8的比价储备美元发行港元。这种强制储备制度确保了港元的信用资产充实与稳定。

  三则减震。联系汇率的机制削减了汇率波动风险,可以增强企业投资的稳定预期,降低交易费用。香港是全球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国际资本进入香港投资和贸易,可以降低汇率波动带来的损失。今年以来全球汇率动荡,日圆汇率大跌,不少国际资本逃离日本避险。与东京金融市场相比,联系汇率制度下的香港金融市场是亚洲金融资本更好的避风港。

  历史上,联系汇率制度遭受多次国际金融风险的冲击,包括1987年股灾、1992年欧洲汇率机制风暴、1994年拉美货币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金融危机和2020年疫情危机。但联系汇率始终稳固,港元固定汇价延续至今。最凶险的一次莫过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当时香港股市、楼市崩盘,但金管局最终成功捍卫港元和联系汇率制度。

  抵御外围币策外溢冲击

  另一方面,联系汇率制度的劣势也很明显,即缺乏独立性。金管局储备美元发行港元,同时港元锚定美元,这意味着金管局的货币政策与美联储高度捆绑,且货币政策缺乏灵活性。形同与“博尔特”长期赛跑,香港必须确保经济增长时刻紧跟美国节奏,金融周期与美国保持一致,杠杆率和金融泡沫长期维持低位,同时还要祈祷美联储在每一轮货币操作中不犯大错。

  当市场发生剧变,如经济增长低迷、金融泡沫破裂,联系汇率制度的弱点容易暴露,金管局就容易成为国际投机者的交易对手。1997年,泰国央行试图捍卫泰铢固定汇率,但海外金融大鳄吃定对手无足够外汇储备,最终成功做空泰铢。泰国央行被迫弃守泰铢汇价,亚洲金融危机爆发。

  该次危机的外溢性风险,深度冲击了香港金融市场。彼时香港楼市和股市泡沫处于历史高位,受到冲击后市场开始崩溃,引发大规模资产外流,冲击着港元固定汇价。这场危机并未给美国带来太大的影响,美联储继续加息,美元持续升值,港元贬值压力陡升。事实上,金管局也在这场危机中成为了做空机构的交易对手。

  经济学界常用三元悖论来解释联系汇率制度的合理性。所谓三元悖论,是指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香港联系汇率制度满足汇率的稳定性和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两个条件,放弃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实际上,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自由市场会促使金融条件趋于汇率的自由化、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竞争性)。为什么这么说呢?经济学者张五常曾说过,自由市场价格是唯一没有租值消散的机制。在金融市场中,自由价格可以促使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而固定汇率相当废止了价格的调节功能。

  在过去50年中,金融自由化即汇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和国际资本自由流通是一股不可逆的大势。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一个固定汇率体系,但因其自身不可调和的矛盾而崩溃于1971年。其后,国际汇率开始走向浮动汇率,自由汇率具有更高的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了投资银行市场的兴起。这股大势推动了全球金融条件趋于自由化。九十年代之后,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法国、加拿大等主要发达经济体都已实现了自由汇率和资本自由流通。

  1974年,港元也实施过浮动汇率,但3年后,香港通胀高企,贸易赤字扩大,引发外汇波动,港元持续贬值,港府在1983年放弃了浮动汇率,实施联系汇率制度。那么,如何解释在自由汇率大势下联系汇率制度的成功呢?

  经济全球化存在两股相互并存与切换的大势:一体化与个体化。一体化是表,个体化是里,个体的自由竞争促进一体化,一体化的交易费用依赖于个体化。自由竞争最终促使了贸易、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与一体化。全球一体化的杰出代表是欧盟,经典之作是欧元。欧元是区域性货币,是固定汇率体系的升级版。

  上述逻辑可以解释联系汇率制度的成功。过去40年,港元能够锚定美元,汇率制度固然有功,但根本在于香港持续增强的经济力量。简言之,香港的经济力量、政府治理、金融周期能够长期与美国保持同频共振。但2009年欧债危机爆发后,人们意识到,欧洲一体化奇高的交易费用给欧元区及欧盟带来极大的困扰。而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个体化之间的自由竞争,包括货币之间的自由竞争,比一体化的区域性货币,更具效率。与货币一体化或固定汇率相比,自由汇率的价格机制可以更充分地释放风险。

  2005年,金管局对联系汇率制度进行优化,将强方兑换保证汇率定为7.75港元,将弱方兑换保证汇率定为7.85港元。金管局在兑换范围内进行符合货币发行原则的操作。此举旨在增强利率的价格调节功能和释放汇率风险──尽管只增加了0.1港元的价格浮动空间。

  自今年5月以来,美联储实施激进紧缩,非美元货币纷纷贬值,港元亦持续走弱。7月,美国非农就业职位强劲,CPI(消费者物价指数)按年增速有所回落,但核心CPI依然居高不下,香港及国际金融市场料将持续承压。

  提防资产泡沫风险

  港元风险取决于香港银行体系结余、外汇储备与广义货币(M3)支撑的金融资产抛压比例。港元发行以美元现钞作为储备金,但港元的贬值压力不是来自狭义货币(M0),而是广义货币。广义货币规模愈大,金融资产泡沫和资产抛压愈大。如今,香港现钞为5959亿港元,广义货币为16.3398万亿港元,广义货币是现钞的27倍,是外汇储备的4.77倍。目前,港股市值处于历史低位,楼市处于历史高位,需要防止类似于1997年的资产抛售。

  自由汇率更符合逻辑,但就当下而言,联系汇率依然具有竞争力。原因在于,全球主要国家的央行的不当操作带来巨大风险;非美元货币纷纷贬值,联系汇率暂时成为亚太金融市场的避风港;香港经济依然保持着国际竞争力。

  信心胜于黄金,信心来自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制度稳定性,而市场持有香港资产的信心决定着港元的走向与香港的前途。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