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数字经济/碳市场发展需要金融催化剂\萨摩耶云科技集团总裁李尧

2022-08-16 04:24:1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绿色低碳生活成为时代潮流,国家应积极推动碳交易市场。

  发展经济离不开两个市场,一个是商品市场,另一个是金融市场。眼下我们正在进入新经济时代,除了实体经济之外,数字经济和低碳绿色经济成为后起之秀。为了更好地促进新经济的发展,需要加快数据和碳市场的建设。中国从2013年开始在多个地区进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试点,2021年7月正式设立了全国性市场。一年以来,累计成交了1.94亿吨,每日平均交易额约3000多万元人民币,碳价格水平处于较初级的发展阶段。各个地区性碳交易所之间没有相互连通,价格存在较大差异。交易不够活跃,尤其是上半年交易较为稀疏,下半年由于逼近履约时间,量价相对较高。

  在产业数字化、碳激励深化和货币深化的大趋势下,数字化碳金融逐渐成为科学高效的战略路径。为尽快碳市场扩容,让市场力量发挥引导和推动碳减排的主要作用,我们提出“两要一推动”方案:即要充分发挥金融中介作用,也要推动社会化碳减排,以及政府应通过财政税收手段提供协调市场的手段,推动碳市场快速稳健发展。

  金融是经济运转的润滑油和催化剂。有一种误解,将碳交易市场当作金融市场,其实目前的碳排放权和碳汇都只具备“虚拟商品”属性,主要还是通过现货交易。而现在的“碳金融”大多表现为以绿色低碳为主题的债务融资工具、投资基金、保险等传统金融产品,距离真正的碳金融相差甚远。

  面向企业的碳排放权交易是强制性的,类似做减法,监管部门按计划逐渐减少排放配额的发放,迫使企业不断减少碳排放;而企业可以自愿参与碳汇交易,这是做加法,产生的碳汇既可自用,也可出售获利。由于在摸索阶段,碳排放权交易覆盖的行业比较少,导致加法的扩容作用不足以抵销减法的收缩效应,碳市场发展较慢且规模偏小。

  若想促进碳交易的活跃度,提高市场深度和广度,就必须有多样化的产品和多元化的参与者。笔者建议为市场引入更多参与方,尤其是金融中介机构。金融机构擅长的衍生品交易是以特定资产作为基础的,碳排放权和碳汇都可以成为构建衍生产品的基础资产。为了积累足够多的基础资产,可以考虑向合格金融中介发放一定数量的碳排放权,或允许金融机构担任“做市商”,进行“碳储蓄”、“托管”等业务。金融机构通过撮合交易、引导和发现价格、提供履约前盈利机会,吸引企业积极参与交易,市场活跃度将得到大幅提升。

  推动建立个人碳账户

  此外,日常生活中也会有大量二氧化碳排放,比如交通、取暖制冷、排污等。最近北京推出的“个人碳账本”App广受关注,而腾讯等一些平台企业早已试水社会化的碳普惠公益活动,比如搭乘地铁兑换线上内容服务。

  绿色低碳生活成为时代潮流,推动建立个人碳账户,提供碳积分交易机会,有利于提高公众对碳排放的认知,也有利于收集生活碳排放数据,为确定生活碳排放标准提供依据。建立低碳个人账户只是第一步,后续需要发起大量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碳排放产品或服务,需鼓励相关的企业单位参与,比如公共交通、城市服务、文化娱乐等,形成低碳排放的计量、兑换、交易、激励系统,使个人碳账户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同时,个人碳账户积分应先具备交易流通功能,在流通量达到较大规模之后,可以将其作为基础资产设计为碳金融衍生产品。

  在推动个人碳交易市场方面,政府应积极参与,如设立低碳普惠专项基金,鼓励消费、服务类企业参与碳积分消费优惠计划。商品标价包括“碳积分抵扣”+“现金部分”,政府通过对参与企业提供税收优惠或补贴,推动碳积分抵扣在总价格中的占比不断提升,产生对消费者更强的吸引力和激励,形成低碳生活行为与碳减排之间的良性互动,让消费者切实感受到实惠。

  减少碳金融市场的投机过度和价格失控,除了市场化手段和加强监管之外,政府还可以将“碳税”作为调节行业碳减排的政策工具。碳税的调节效率更好,显著提高企业的减碳动力,而碳排放权配置和交易给了企业一定的腾挪空间,让企业能够从自身情况出发,在成本和收益之间进行均衡规划,稳步推进减碳排放。

  政府还可以通过补贴的方式调整不同行业在特定时段的碳减排收益。当然,随着碳交易市场不断壮大,碳税、碳交易的量价、补贴之间会产生复杂的动态调整机制,对此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在发展中不断试验和完善,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