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中金点睛/中概股回流 优化港股结构\中金公司分析师 刘 刚

2022-08-17 04:24:2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美国中概股(纳斯达克金龙指数)主要大事件

  上周五(8月12日),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人寿、中国铝业和上海石化等五家中国企业相继发布公告,将启动自愿将其美国预讬证券(ADR)从纽约交易所退市。随后,中国证监会表示上市和退市均属于资本市场常态,会尊重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按照境外上市地规则做出决定,且证监会将与境外有关监管机构保持沟通,共同维护企业和投资者合法权益。

  就事件本身来说,笔者认为国企退市基本符合预期。2020年以来,中概股面临的外部监管环境不确定性持续增加。根据《外国公司问责法》及美国证监会(SEC)随后出台的执行细则,在美上市外国公司需要:

  (1)提交审计底稿,若连续三年无法提供(截至2024年4月左右的财报季),或将面临退市风险;(2)披露其与外国政府之间的关系并证明其没有被外国政府所有或控制。作为国企,除了与其他中概股公司一样面临审计底稿的问题外,更无法满足第二点要求,因此退市也在意料之中。

直接影响:象征意义或大于实质

  整体上看,笔者认为国企退市的实质影响有限,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1)主上市地在香港。与多数主上市地在美国的中资民营股不同,多数国企主上市地均是在香港、然后将在香港上市的股份于美国作ADR挂牌,因此即便从美退市也不影响其港股原本的上市状态。(2)在美国ADR和成交都基本可以忽略。与成交主要在美国的中资民营股不同,上述国企在美国ADR的股份都非常小、成交也不活跃。以中国人寿为例,其在ADR仅占整体股份的0.5%左右,过去30天日均成交占比(包括A股、港股以及ADR)约为6.9%,其他几家公司ADR占总股数比例也基本在1%以下(除上海石化约3.2%),因此即便从美国退市,对于其成交和港股市场流动性也影响有限。实际上,2021年5月和10月因为美国限制名单而退市的中海油和三大电信运营商,其退市后对股价和成交的影响都相对有限,也可以说明这一点。当然,短期情绪上的冲击可能难以完全避免。

间接影响:其他中概股监管存不确定性

  不论从上市地位还是成交来看,5家国企退市的直接影响都相对有限,但会加大市场对于其他更多主上市地在美国的中概股面临退市风险的担忧。目前,美国证监会(SEC)已经将140余家中概股公司列入存在潜在退市风险的“确定识别名单”(Conclusive list of issuers identified under the HFCAA),而上榜三次(2024年4月的财报季)将会面临退市风险。对于这些企业而言,由于主上市地和主要成交都在美国,因此如果退市的话对其自身成交和港股流动性的影响都可能更大。因此,未来中美监管合作走向将成为关键。往前看,笔者预计其他国企与有可能涉及保密和数据安全的公司,仍不排除在现有监管框架下面临潜在退市风险。近期中美在各方面的摩擦增多,也加大了未来政策的不确定性。

更多符合条件中概股回流港股

  自2018年上市制度改革以来,累计已有26家公司通过二次上市或双重主要上市回归港股(其中17家为二次上市,9家为主要上市)。往前看,在外部环境依然面临较大变数情况下,笔者预计更多符合条件的中概股公司回归港股、且采用或者转为主要上市方式将成为主流,同时预计港交所会持续优化其上市制度、为更多中概股回归和转为主要上市地位提供便利。基于目前的上市条件,笔者测算仍将有27家公司符合回归条件。

  相比作为海外上市主体“投影”的二次上市,选择双重主要上市方式回港可以使得在港上市地位不受海外的上市状况影响,且可以纳入港股通范围。实际上,笔者注意到越来越多的公司,例如小鹏汽车、理想汽车、贝壳等多家中概股,选择双重主要上市回归港股,且再鼎医药、哔哩哔哩(B站)和阿里巴巴等公司也已经申请或完成了二次上市向主要上市地位的转换。据测算,上述公司如果转为主要上市并纳入沪港通后,有望带来456亿港元的资金流入。

  大量中概股公司的回归和股份转到港股交易,的确将会对港股本就不非常充裕的流动性造成一定影响,目前已经回归的主要中概股公司在港交易的比例平均已达20%左右。笔者测算,27家潜在回归公司新增融资和股份转换交易可能带来每年268亿港元的流动性。从中长期看,笔者认为更多中概股公司的回归有助于进一步优化港股市场的结构,吸引资金沉淀,进而形成优质公司和资金的正反馈。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