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创科宇宙/华裔学者回流 港宜抓紧抢人才\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 梁颕宇

2022-11-22 04:24:4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香港的营商和生活指数高,要吸引人才,有需要在短时间内拟定各项配套措施,鼓励他们长期扎根此地。

  美国对中国发动科技战三年多,中短期的确令中国创新科技发展减速;但愈来愈多迹象反映当地科学研究及发展也遭到反噬,原因是这几年来美国在多方面抵制中国,愈来愈多的华裔科学家、研究人员、工程师感到压迫或被针对,选择放弃在美国顶尖大学的终身职位回流中国,加入中国科研机构或者院校。长远或有助中国突破关键技术研发,走出处处被卡脖子的困局,而香港也可从这波回流潮受惠。

  中国著名结构生物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颜宁最近宣布即将辞去普林斯顿大学教职,全职回国出任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这是旅美顶尖华裔科学家回流中国又一事例,在中美学术和科研界引起的关注,与全球数学泰斗丘成桐4月宣布放弃自哈佛大学退休、在美国50年的生活,返回中国全职受聘为北京清华大学讲座教授,一点也不遑多让。

  在此之前,美国亚裔学者论坛(Asian American Scholar Forum )于9月份发表了一份调查报告,由美国三家著名大学哈佛、普林斯顿和麻省理学院所做的联合调查显示,单在2021年已有超过1400名美国华裔科学家舍弃美国教席或职位,回流加入中国科研机构或者院校,比前一年增加了22%。同时报告对1304名受僱于美国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华裔学者进行了调查,其中61%感到压力,有考虑离开美国;45%的人表示做研究时会避免申请美国政府资助。

  颜宁的行动印证了华裔学者回流潮仍然持续,并非一个短期现象;而导致这个情况,最大原因是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政府在2018年推出“中国行动计划”,其后当地司法部频繁指控在美国大学和科研机构工作的一些学者隐瞒接受中国政府资助,或指控来自中国的访问研究人员瞒报与中国军队的关系,公开调查了150名华裔学者,当中有20多人遭刑事检控,比较瞩目的有田纳西大学副教授胡安明和麻省理工学院美籍华裔教授陈刚的两宗案件,而最终有关两人的指控皆不成立。

  虽然,拜登继任美国总统后于今年2月宣布暂停此计划,但并未彻底终止,对华裔学者群体的科研活动造成巨大的寒蝉效应,部分人考虑离开正是因为觉得当地环境变得“不友好”;部分则无奈选择缩小研究规模,以避免成为美国执法机构的猎物。更值得注意的是受访者中超过一半人拥有美国国籍,还有近四成的人持有美国绿卡和永久居留权,但仍然感到被威胁或受到不公正待遇。

  美国过去吸纳很多中国优秀人才,像美国高等院校2020年在科学与工程领域颁授了34000个博士学位,粗略估计当中约17%是来自中国的留学生,以往这些毕业生大多会留在美国,是中国人才流失的一个痛点。如今情况已出现逆转,中国教育部9月在一个发布会上指出,2020年有意在中国发展的海归人才数量较2019年增加33.9%,增幅远高于2019年的5.3%。留美的华裔学者一直是美国科研领域难以忽视的一股力量,竟集体选择离开,难免会令美国整体科研水准受到影响。

  港创科发展 急需人才

  华裔学者掀起这一波“归国潮”得益最大的是内地;但若然出手够快,香港或许也可从中分一杯羹。观乎过去两三年从美国回到中国的科研人员中,不乏一些在数学和物理科学、生命科学、工程和电脑科学等领域中独当一面的先锋,是香港致力推动创新科技发展所急需的人才。他们在美国以外的地区寻求机会,香港作为中国最开放、社会制度和生活文化都与外国接轨的城市,最大优势是法律制度、国际化条件和知识产权保护俱完善,对于这些华裔科学家来说,无论在生活、文化和工作方面都更容易适应,又可轻松接轨内地丰厚的制造业资源和庞大市场。

  另外,中央政府明确支持香港发展创新科技,把香港纳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作为中国重点打造的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之一。早于2018年批准中央财政科研经费过境支持香港科技发展;并大力支持香港建设国家级科研平台,目前已在港建设1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香港伙伴基地等一批创新平台;若能广纳这些独当一面的华裔学者和科研人员来港,定能推动香港创科产业步上一个新的台阶。

  蓬勃的创科生态是吸引人才来港、留港发展的重要动力,故此很高兴见到行政长官李家超于10月发表的施政报告推出了连串措施,如设立100亿元“产学研1+计划”,以配对形式资助有潜质成为初创企业的大学研发团队,把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和商品化。另外,针对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慧与数据科学、金融科技、先进制造与新能源科技等策略产业,计划成立“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并于17个境外办事处设立“招商引才专组”,主动接触目标企业、人才和联系百强大学,专责引进世界各地高潜力、具代表性的重点企业,方向非常正确。

  除此以外,特首把“未来基金”中的50亿元拨作“策略性创科基金”,用于支持香港本地初创企业融资和吸引外国初创企业,借以引来外国科技企业落户香港,也非常值得支持;但管理团队必须由内行人组成或与拥有丰富投资组合管理经验者合作,方能物色到真正具潜力的前瞻性的企业,而非一窝蜂地追逐一些市场上早已过热的项目,希望政府能多些主动与业界沟通,又或筹组特别顾问团提供意见,以掌握最新市场脉搏。

  至于新推出的“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年薪250万元或以上毕业于全球百强大学人士,可获通行证来港发展;取消“优秀人才入境计划”的年度配额;优化“科技人才入境计划”至涵盖更多新兴科技范畴,并撤销聘用本地雇员的要求、延长配额有效期至两年等;只是入境政策上的小修小补。反而向“研究人才库”计划下聘用的研发人才增加约10%资助、并额外为持有博士学位科研人才提供生活津贴;放宽本地大学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逗留期限由一年延至两年;对本地初创引入基础科研人才也许能有实质帮助。

  为企业度身订造落户计划

  政府重金投资外,提升经营和生活配套措施也非常重要,香港的营商和生活指数之高举世闻名,要吸引外地创新科企和科研人才来港,并鼓励他们长远扎根,有需要在土地、税务和财政等方面,提供度身订造的企业落户计划;及为这些企业的人员提供一站式配套服务,例如申请签证、子女教育安排等。然而,特首在施政报告只具体提到在港置业的专才成为永久居民后,可获退还两项印花税,其他措施和细节欠奉,有必要在短时间内拟定,才不会予人空谈的感觉。

  当然,人才最理想还是透过本地培训出来,若能在本地中小学教育进一步加强STEM教学,培育学生对有关方面的兴趣、促成人才培养,及鼓励科研机构投入更大空间给研究人员研发项目,并多参与大湾区的大型创科企业合作,定能造就香港向科研知识型经济转型,朝著成为亚洲首屈一指的创科中心方向进发。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