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美国激进加息,货币政策持续收紧,经济“技术性衰退”风险正不断上升。
2023年全球经济形势不大好,分歧在于衰退的程度和范围。两年多以来,主要经济体不仅陷入严重的高通胀危机,竞争性加息虽然短期缓解了通胀持续上升的压力,但紧缩政策的负面效应也在释放,成为困扰全球经济的主因。笔者预计,2023年全球经济的复苏将面临更多险阻,未来两至三年可能步入“低增长、高通胀、高利率、高债务”的新常态。
对于明年全球经济预判,主要有三方面:
滞胀风险挥之不去
一是欧美主要经济体滞胀风险仍可能上升。由于西方各国开启激进加息进程,货币政策持续收紧,严重挫伤经济增长信心。现阶段,美国经济“技术性衰退”风险正不断上升,而欧元区和英国陷入衰退的预期更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均下调了欧美主要经济体2023年的经济增长预测:IMF预测2023年美国、欧元区、英国经济增长分别为0.5%、1%、1.2%;OECD预测2023年美国和欧元区经济增长分别为0.5%、0.3%,英国的经济增长则停滞。
总体来看,欧美主要经济体实现经济“软着陆”的难度将愈来愈大。假设现有的政策举措仍无法缓解高通胀问题,激进加息的货币政策将加快传导至实体经济,考虑基数效应,笔者预计2023年欧美主要经济体实质性衰退的可能性将大幅增加。
二是全球化重启进一步加快的可能性增加。2022年全球新冠疫情出现了新的趋势和变化。一方面,新冠病毒自身的变异衍生了新的传播路径,在传播感染频率增加、范围扩大的同时,病毒所导致的病症有减轻的趋势,无症状感染者逐渐增多,病毒的新变化给全球防疫和公共医疗带来新的挑战;另一方面,全球疫苗接种率稳步增加,以及多数国家和地区的防疫措施更加精准,截至2022年9月初,牛津大学Our World in Data统计的全球累计报告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率超过了67%,为全球化重启打下了一定基础。欧美主要经济体已经全面放松防疫政策,出境旅游、商务旅行等一系列限制措施有序解除。
但由于大部分新兴经济体因疫苗接种率较低,防疫的政策基调更加谨慎。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修复情况来看,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预计2024年全球客运量可能恢复到疫情前水平。目前,超过40%的国家和地区已经逐步开放边境,预计这一趋势将在2023年有所加快。随着科学有序的开放政策启动,有利于促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修复,并对全球经济复苏增长带来积极效应。
三是全球央行竞争性加息预期将有所减弱。2022年,全球主要央行所实施的激进加息操作不仅打破了历史纪录,而且几乎是以历史上最快的时间进行多轮大规模加息。
欧美主要经济体已上调利率水平至20年来高位,融资成本大增,不仅告别了过去持续多年的低利率和负利率时代,而且此轮全球竞争性加息的负面效应巨大。从近期欧美央行表态来看,虽然2023年上半年仍可能大幅加息,但预计幅度和力度将有所减弱。欧美主要经济体加息的空间将变得有限,倘若再次激进加息,将致使经济严重衰退,可能出现经济“硬着陆”风险。美国方面,通胀降温的趋势逐渐形成,放缓加息节奏不失为一种可取的政策选项,而美国联储局为防止经济衰退,可能在2023年下半年启动减息周期。
三大挑战等待化解
笔者预期,未来全球经济面临三大挑战:
其一,地缘政治危机对经济的负面冲击仍将持续。过去两年多来,全球疫情叠加俄乌冲突、大国博弈等多重因素影响,驱使全球化遭遇重大挫折。自2022年2月以来,俄乌冲突事件已不仅是冲突双方的地缘政治问题,而且演变为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的地缘政治危机。
一方面,当前冲突双方完全停战和谈的预期偏弱,致使冲突加速走向长期化;另一方面,冲突背后的两股力量博弈加剧,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加大军事援乌力度,加剧了冲突局势。展望未来,尽管各方极力呼吁停战和谈,但是俄乌冲突局势究竟以何种方式结束,以及何时结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2023年将是决定这一地缘危机走向的关键年份,否则全球经济将不堪重负。
其二,产业链安全及贸易稳定性面临新的考验。过去20年,全球经济的复苏增长主要得益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依赖国际分工协作获得了各自的经济利益,维持了长时期的经济稳定增长。某种意义上而言,欧美发达经济体之所以能够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体系保持竞争优势,获得了超额收益,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新兴经济体承担的巨大成本代价。
时至今日,建立在不公平、不平等基础上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已然无法持续。虽然多数经济体致力于全球化合作,但发达经济体愈发倾向于有限的合作和扩大化的竞争,导致诸多重大共识仍存在较大分歧,政策协调的难度加大。
其三,全球主要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调整难度更大。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全球主要央行均开启了史无前例的量化宽松政策,央行资产负债表大规模扩张。
截至2022年11月中旬,美国联储局和欧洲央行的资产规模分别为8.63万亿美元、8.76万亿欧元,增幅分别达50.9%、54.8%。2022年伊始,加息和缩减买债成为主流的政策选项。到了2023年,美国联储局和欧洲央行预计将加快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但如何把握缩表的时间进度、速度和规模将是极大考验,任何的政策失误都可能酿成大错。如果欧美经济严重衰退,缩表进程可能暂停或中止。
复苏基础并不牢固
新冠疫情后,这一轮全球经济的复苏增长是极度脆弱的,复苏基础并不牢固,笔者预计2023年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的可能性在增加。主要从三点原因分析:
一是前期大规模的刺激政策在退出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对经济增长造成拖累,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攀升,多数国家的财政盈余变得更加紧张,预算再平衡难度加大,同时货币政策传导实体经济存在迟滞,前期激进加息的效应可能在未来持续发酵。
二是全球化重启仍面临较大的困境,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不减反增,将阻碍全球经济复苏进程,预计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调整将加快,不利于全球经济复苏。
三是俄乌冲突事件的症结仍难解,地缘政治局势不大可能短期内得到缓解,地缘政治危机的冲击效应将可能蔓延,无疑将加剧全球经济衰退的风险。
总体而言,2023年全球经济将大概率经历一波超预期衰退,至于衰退的程度主要取决于政策工具的有效性、政策预期的稳定性以及政策理念的可靠性。于发达经济体而言,压制高通胀仍是首要任务,预计欧美主要经济体的通胀压力将逐步减缓,但这个过程可能不会很快,财政与货币政策的抉择将更加困难。于新兴经济体而言,除了被动大幅加息以应对美元紧缩政策外,还将面临融资成本上升带来的信贷抑制问题,潜在的债务危机也不得不提防,大部分新兴经济体的复苏脆弱性更加突出,未来应对衰退的工具并不充足。
过去数年的历史经验证明,政策取向不再是单一维度,而是连接全球化时代的多维度。任何政策选项都不能仅考虑自身利益,置全球其他经济体的利益于不顾,否则“以邻为壑”的错误理念和价值观将最终引致难以预估的“反噬”。同时,防止经济衰退也不能仅依靠财政或货币政策,而应着眼于产业和贸易改革,尽快妥善解决地缘政治危机,促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修复,增强政策调整的稳定性预期,降低不确定性,增加更多的确定性。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