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大学之道/疫后经济休养生息需时\智本社社长 清 和

2022-12-08 04:24:4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内地服务行业将迎来一波反弹,但后续将经历漫长的修复过程,经济复苏道路可能要比预期更加艰难。

  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新十条”)。通知要求各防疫单位,根据当前疫情形势和病毒变异情况,科学精准防控,落实十条防控措施。“新十条”的颁布,标志着中国防疫正在进入下半场。

  俗话说“大疫不过三”,在新冠疫情爆发三年之际,在此轮疫情愈演愈烈、地方防控逼近极限之时,中国内地防疫政策正朝着开放与共存的方向快速切换。政策调整后,社会压力立即释放,经济活动有所恢复。不过,防疫政策转向开放并不意味着“胜利”,而是防疫进入下半场,与新冠病毒共存与长期较量的下半场。中国官方和社会大众都应该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和防疫措施。

  当前社会处于信息混乱期,地方突然放松管控,大规模取消核酸采样,官方通报的阳性病例数据下降,而实际上,病毒正在快速传播。虽然绝大部分都是无症状和轻症,但随着基数越来越大,有症状、重症、危重和死亡病例的绝对数将随之上升。尤其春节期间,感染病例可能迎来高峰。

  为了更有效地应对疫情冲击、避免社会恐慌,公共部门和社会部门需要重点关注三个方面:

  一、卫健委系统公开信息,增加透明度,官媒及防疫专家加大知识普及,解释新冠变异株传染性、致病性的变化,消减社会大众的担忧和恐慌,指导老年人和基础病患者如何科学防治。

  二、对无症状、轻症、重症和危重患者实施分类收治,避免医疗资源挤兑。同时,增设医院ICU床位、普通病床、呼吸机等医疗资源。

  三、社区和医院的防疫工作重心转向保护老年人和基础病患者,对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慢阻肺、糖尿病、慢性肾病、肿瘤、免疫功能缺陷等疾病的老年人做好信息登记和医疗资源对接,及时有效地救助患者。

  统计显示,香港老年新冠患者的病死率很高,其中80岁以上未接种疫苗者的新冠病死率高达16.11%,接种了1剂疫苗者为5.98%,接种2剂或更多疫苗者病死率为3.12%。而根据广州卫健委的数据,截止到12月4日,本轮疫情报告的本土感染者中,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有656人,其中未接种过新冠疫苗的有302人。目前,广州市80岁以上老年人新冠疫苗首针接种率仅为52.7%。

  复苏之路料漫长

  疫苗可以大大降低老年患者的病死率,但不少80岁以上老年人伴随着基础病不适合接种疫苗。虽然新变异株致病性可能低一些,但对患有基础病的老年人来说依然存在相当的威胁。更大的威胁在于,很多人会反复感染新冠,这将增加老年人和基础病患者的重症率、病死率。

  新冠疫情及防疫政策是影响今年中国宏观经济走势的最重要因素。如今,防疫政策调整、走向开放,供给端和需求端约束松绑,投资和消费信心缓慢修复,经济活力也将逐渐恢复。通常,当防疫政策走向开放时,资本市场率先作出反应,航空、旅游、餐饮、酒店、零售、消费板块领涨,港股在11月底已押注内地政策调整。

  在现实情况中,服务行业将迎来一波反弹,但后续将经历漫长的修复过程,经济复苏道路可能要比预期更加艰难。以香港为例。香港防疫政策在今年3、4月份走向开放,但遭疫情重创的两大支柱产业──工商服务业和旅游业至今未能恢复元气。同时,由于进出口贸易下跌,拖累了物流业和GDP增速。

  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数据显示,防疫政策转向开放后的二、三季度,出口同比增速分别为-8.4%、-15.6%;GDP分别为6680.74亿元、6899.15亿元,同比增速为-1.3%和-4.5%。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表示,外围经济疲弱影响香港出口连续四个月下跌,加上香港息率趋升,本地经济短线难有好表现,估计全年将录得负增长。

  事实上,在防疫政策调整后,多数国家都将经历一个震荡期、适应期与观望期。而中国内地过去三年养成的防护心理与避险意识形成路径依赖,民众并不会立即扩张消费、出门旅行和增加投资。更重要的是,大疫三年破坏了企业与家庭的资产负债表,不少企业和家庭的资产、收入减少,成本、债务增加,还有大量门店关闭、企业倒闭和工人失业。投资信心和有效需求的恢复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资产负债表的缓慢修复决定了疫后经济复苏道阻且长。

  在经历一场元气大伤的危机后,即便企业和家庭的收入缓慢恢复,但资产负债表依然可能继续衰退。原因在于,危机可能增强社会的避险意识,企业和家庭倾向于降低杠杆率,将部分新的收入用于偿还债务或储蓄,而非扩张消费和投资。外部方面,欧美经济正进入衰退期,中国出口增速持续下降。以美元计价,11月份中国出口同比下降9.5%,较上月跌9.2个百分点,对美国出口连续四个月负增长。中国防疫政策调整正好赶上欧美经济衰退期,出口拉动力下降,内需长期不振且恢复缓慢,不足以支撑制造业快速复苏。

  稳增长政策势加码

  为了修复市场信心,促进经济复苏,在疫情政策走向开放时,经济政策应当跟进。12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3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会议还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

  疫后经济复苏,以休养生息为主,经济政策转向提振市场信心、稳定市场预期,避免过度刺激、盲目加杠杆;提高普通家庭收入、保障低收入群体,避免增加家庭负债、扩大贫富差距;改善企业家营商环境、提升私人企业的自由度,避免政策一刀切与摇摆而抑制企业投资、增加交易费用。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需要将更多的财政资源从基建投资转向民生投资、社会保障和家庭支持,促进普通家庭和中小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修复。今年基建投资规模非常大,地方专项债发行超过四万亿,其中64%投向市政和园区、交通基础设施、物流和能源等基础设施领域。然而,基建投资边际收益率持续下降。如果将更多的财政资源投放到普通家庭,可以提升普通家庭的收入、提振内需,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功能型财政转向保障型财政,减少基建投资,加大民生投入,可以实现真正的“加力提效”。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需要更多地利用商业银行、利率市场、金融市场去配置货币资源,提高资本配置效率,从而实现“精准有力”。中央银行在把控好货币总闸门的同时,应当降低结构性工具对货币市场的扭曲。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私人企业、家庭部门的融资成本及存量借贷利息。

  “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需要将更多的产业资源投向基础教育和基础科学,降低普通家庭的教育成本,持续促进人力资本提升,支持大型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及中小企业创新创业。从上游推动产业,以供给创造需求,才能真正实现“发展和安全并举”、“自立自强”。

  “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需要大规模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包括公共养老、医疗、教育与住房,降低私人企业社保和公积金成本,大幅度降低普通家庭养老和生育成本,才能真正“兜牢民生底线”。新冠疫情促使中国加速走向老龄化、低生育社会,随着养老、医疗压力持续增加,投资和消费预期减弱,大规模增加普通家庭的公共福利,可以更快地促进投资和消费复苏,以及结婚率和生育率修复。

  大疫三年,恍若隔世,否极泰来,休养生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