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察股观经/努力增加基层收入 促进内需提振经济\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李迅雷

2022-12-20 04:25:1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中国提升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有助提振消费信心,带动经济增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中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引起热议。2022年国家虽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来应对,展望2023年,对经济有举足轻重影响的房地产和出口依然不容乐观;基建投资固然可以作为逆周期的政策工具,保持较快增速,但不能完全对冲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增速的下行。

  经济靠投资、消费和出口这三驾马车来拉动,在2023年投资和出口趋弱的背景下,要稳住经济大盘,发力点应该在消费这驾马车上。

  笔者认为,提高居民整体收入水平,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众的收入非常重要,从政府部门、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这三大部门的利益分配体制机制改革的角度看,为此提出三条建议:

  第一,增加国家财政对居民部门的支持力度,稳步提高居民部门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的数据显示,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历年都在45%左右,而全球平均约为60%,这是中国消费对GDP贡献相对低的主要原因。在最近发布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中,也提出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近两年来政府通过减税、降费或退税的方式来改善企业的经营环境,支持企业发展,实际上就是政府部门向企业部门转移收入。从目前看,尽管这一方式取得明显效果,但仍难以从根本上扭转“需求收缩”和“预期转弱”的状况,说明“授人以渔”的方式,受到了“鱼”(需求)不足的约束。不妨采取“放水养鱼”的方式,即政府部门向居民部门转移收入。

  完善社会保障 倡发消费券

  可以通过三种方式来进行收入转移,一是定向转移,即定向给低收入群体进行转移支付,如增加低保人群收入补贴,确保他们不返贫。二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如用财政资金加大填补社保第一支柱缺口的力度,同时进一步扩大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个人养老金等的二、三支柱的体量;继续推进教育、医疗体制的改革,降低民众负担。三是实现普惠制,考虑到地方财政的困难,建议2023年中央财政发行1.5万亿元(人民币,下同)特别国债,向全体公民发放消费券,规模不低人均一千元。

  第二,多管道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提高居民的消费底气。今年以来,随着全国房价普遍回落,居民部门的财产性收入显著减少。为此,一方面要多管齐下,稳房价、稳地价、稳预期;另方面,为居民部门提供新的增加财产性收入管道,即从过去主要从房地产投资获得财产性收入,转向从增加金融资产配置上获得财产性收入。这就需要在政策支持资本市场发展,在当前权益类资产的估值水平总体偏低的情况下,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同时积极鼓励机构投资者的长期资金入市,在高水平开放政策下提高外资的入市比例。

  第三,积极宣导第三次分配,改善居民部门内部的收入结构,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占比。中国居民收入结构中,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占比过高现象长期存在,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看,占总人口前20%的高收入组的人均水平超过后20%低收入组10倍以上,故发展社会慈善事业、鼓励富裕阶层捐款非常必要。目前中国社会捐款规模占GDP的比重与全球平均水平差距非常大,故发展空间也很大。如数据显现,2021年中国社会捐赠占GDP的比重为0.2%,美国则达2.3%。通过促进第三次分配规模不断扩大的方式,可以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从而促进消费。

  总之,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在防疫政策优化的背景下,不仅能够改变需求收缩的现状,还可以提振信心、扭转预期转弱局面。国家把更多的财政资源向居民部门倾斜,比向企业部门倾斜更符合底层逻辑,更有利于稳增长的可持续性。

  目前,中国的资本形成对GDP的贡献仍在40%左右,大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未来要实现“把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的目标,建议未来最终消费对GDP的平均贡献上升至65%至70%左右,资本形成对GDP的平均贡献下降至25%至30%左右。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