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大学之道/全球贸易版图大变局\智本社社长 清 和

2023-01-11 04:24:4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现今全球政治力量正深刻地改变全球贸易格局,增加了全球贸易、国际金融与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

  伴随着欧美经济衰退、全球贸易入冬,亚洲经济体出口骤降,从长期来看,全球贸易更严峻的挑战并非贸易“寒冬”,而是贸易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特别是,新冠疫情“突然”增强了欧美国家对商品供应链的危机感,俄乌冲突又大大增强了各国对能源供应安全的焦虑与担忧,全球主要国家愈加关切供应链的安全问题。

  “安全与发展”正在逐步替代过去的“和平与发展”,成为全球政治主体的共识。全球主要国家的经济与贸易政策均以“安全的发展”为前提,技术、金融与贸易风险敏锐度大大提高,战略性重视供应链风险。

  在供应链调整与重组对策上,各国政府强调供应商多样化(diversification of suppliers)、在地化(Reshoring)、近岸(Nearshoring)以及友岸生产(Friend-shoring)。

  全球化贸易格局的第一大变局是欧美与俄罗斯油气激进脱鈎,并重构全球能源金融供应链。俄乌冲突已深刻地改变了全球能源格局,俄罗斯能源全面退出欧美市场,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与地位大大降低;同时,欧洲不惜付出大通胀与欧元动荡的代价,以摆脱对俄油气的依赖,并实施供应多样化、近岸和友岸生产策略,持续增加北美、澳洲和中东能源进口。

  中美贸易持续收缩

  长期以来,俄罗斯在三大化石能源领域都是欧盟的第一大进口国。数据显示,2021年俄气占欧盟进口天然气的45%,俄油占欧盟原油进口的27%,俄煤占欧盟硬煤进口的46%。在俄乌战争爆发后,欧盟快速推动能源独立联合行动,要求在2022年底前减少三分之二的俄气进口,计划到2027年完全放弃俄罗斯的化石燃料。

  目前来看,这一目标可能提前完成。2022年12月份,俄罗斯天然气在欧洲市场的份额,已从2月份的40%下降到7.5%;预计到2023年进一步缩小到5%以内。曾严重依赖于俄罗斯能源的德国已将俄气进口比重降到20%,并宣称在2023年2月提前清零。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23年,欧洲对俄罗斯的天然气采购量将继续减少到200亿立方米以下。1月3日,俄罗斯向欧洲输送的天然气只有3780万立方米,降至苏联解体后历史上的最低水平。

  从俄罗斯的角度来看,能源出口是本国对外贸易的中流砥柱,也是其在全球产业链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基础。如今,欧美快速去俄油气,并对俄罗斯能源、技术、金融与贸易全面封锁,这意味着俄罗斯将孤悬于经济全球化之外。

  全球化贸易格局另一大变数在于,欧美正在推动“去中国商品化”与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并重构全球商品与技术供应链。中美两国的贸易条件恶化始于特朗普政府对华发动的贸易战。如今,降低对中国商品的进口依赖和减少对中国市场的技术出口,已成为美国两院一府的政治共识。不同的是,拜登政府采取的策略不是直接的贸易战,而是调整商品供应链,降低来自中国的商品供应,推动跨国公司将产能转移到印太地区,以实现供应多样化和确保商品贸易安全。在此趋势下,欧盟正在实施降低对第三方市场依赖度的政策,以及建立贸易预防机制,中国对欧盟的贸易也将难以为继。

  新冠疫情也一度引发了芯片供应链危机。拜登政府出台《芯片与科学法案》,重构基于友岸生产的芯片供应链,拉拢日韩与中国台湾,同时排斥中国大陆。这是一种基于在地化和友岸生产的排他性贸易政策,直接削减两国技术贸易额。对中国来说,高端技术贸易脱鈎断链意味着中国被排挤在全球高端技术产品供应链之外。

  数据显示,2022年11月中国出口总值2960.9美元,同比下降8.7%,较10月放缓8.4个百分点。其中,对美国同比大降25.4%,较10月降幅扩大12.7个百分点,连续四个月负增长;对欧盟出口同比下滑10.6%,较10月降幅扩大1.7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负增长。中国出口增速的快速下降,其中有欧美经济衰退的因素,但也不能忽略贸易格局生变的影响。对比韩国来看,该国11月出口下降14%,但对欧美出口依然维持正增长,对欧盟出口增长10.3%,美国出口增长6.6%。

  从商品类别来看,2022年11月中国集成电路出口同比下降30%,环比下降17%;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同比下降28%,环比下降8%;高新技术产品同比下滑23.9%,环比下滑9.2%。美国的技术禁令促使美国企业采购来自中国的技术产品变得谨慎,此三类技术商品的出口降幅远大于其他商品。

  在“去中国商品化”贸易政策和对华技术封锁的推动下,中美两国的贸易比重持续下降。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美国降低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对美出口增速低于中国对欧盟、对东盟和对“一带一路”国家。从美国的贸易统计来看,美国采购来自中国的商品比重持续下降。数据显示,2016-2018年,中国平均占美国进口货物吨位的36%,其他亚洲国家仅占25%。而2022年前九个月,中国的份额下降到30%,其他亚洲国家则以32%的份额跃居首位。

  产业链重构新体系

  “去俄油气”和“去中国商品化”正在冲击全球贸易版图,部分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正快速增强,并逐渐形成新的产业链体系。

  欧美与东盟之间的贸易一日千里,美国也在推动跨国公司将产能往印度、越南等国家转移。2022年前十一个月,越南外贸总额6738.2亿美元,同比增长11.8%。其中,越南最大出口国是美国,对美国累计出口1015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30%左右;越南对欧盟贸易顺差294亿美元,同比增长42.4%。

  美国正在增强与墨西哥的贸易联系。墨西哥作为美国“近岸生产”为数不多的国家,在2020年7月美墨加协定(USMCA)正式生效后,两国贸易突飞猛进。2022年前十个月,美国同墨西哥之间的出口较2021年同期增长19%至5724亿美元,进口增长24%至7530亿美元。美国是墨西哥最大的贸易伙伴,墨西哥对美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比例约为80%,自美进口占其进口总额的比例约为50%。

  美国与传统盟友欧洲的贸易稳定增进、能源合作更急紧密。欧洲是美国“友岸生产”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对欧洲的能源输出、二者之间的技术合作,基于共同的价值观和政治利益。2022年前十个月,美国对欧盟出口增长30%至2906亿美元,进口增长13%至4559亿美元。

  对中国来说,“近岸生产”、“友岸生产”比“供应商多样化”带来的威胁更大。美国将产能转移到东盟,中国作为东盟的重要贸易伙伴,还能获得间接贸易。但如果美国将产能转移到“近岸”的墨西哥和“友岸”的欧洲,那么形成的贸易替代几乎是绝对的。作为应对之策,中国一方面不希望与欧美“脱鈎断链”,争取与部分国家的合作保持稳定,另一方面基于“安全与发展”主动推进与部分的国家贸易关系。

  中国在欧洲争取德国,在亚洲争取韩国,一定程度上应对美国与欧洲、日韩联合围困中国。德国和韩国是中国传统贸易伙伴,也是2022年对华投资增速排在前两位的国家。2022年德国制造业遭遇前所未有的能源危机,德国企业加大进口中国的化工、机械、钢铁等商品。同时,德国总理朔尔茨率领德国老牌企业访华,帮助这些企业将更多的产能和投资转移到中国。韩国在美国重组全球芯片产业链的联合行动中显得犹豫、煎熬,该国芯片出口高度依赖于中国,中国正在努力争取韩国以推动芯片自主化。

  受能源危机的冲击,中国正在加强能源多样化贸易,增进与俄罗斯、蒙古、沙特和南美国家的大宗贸易合作。在全球贸易大变局下,中俄贸易显著增强、且颇为微妙。2022年前三季度中俄贸易额同比增长32.5%,达到1360.89亿美元。其中,对俄出口522.44亿美元,增长10.3%;自俄进口838.45亿美元,增长51.6%(以能源为主)。为了降低对北美和澳洲的大宗进口的依赖,中国从蒙古增加煤炭进口,从南美增加原材料和粮食进口,从沙特增加石油进口。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全球化以来,俄罗斯、中东为欧美市场供应能源,中国为欧美市场供应商品,欧美向新兴经济体大规模转移技术和资本,共同构成了全球贸易版图的主体。如今,欧洲激进“去俄油气”和美国“去中国商品化”,全球政治力量正在深刻地改变全球贸易格局,同时也增加了全球贸易、国际金融与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