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金融观察/货币政策正常化步伐艰难(下)\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 邓宇

2023-01-30 04:24:5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高通胀压力剧增,主要新兴经济体被迫连番加息,如巴西央行自2021年3月以来连续12次加息。

  文接1月28日A11版《货币政策正常化步伐艰难(上)》:全球货币政策正常化道路曲折。展望2023年,全球经济复苏前景并不乐观,高通胀虽有回落但仍可能在较高区间内波动,对全球货币政策转向形成一定掣肘。

  三、关注日本与新兴市场币策

  一是新兴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可能偏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估算,2022年欧洲新兴经济体的平均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达27.8%,非洲、拉美和中东地区平均CPI达到14%左右。通胀水平在世界各地普遍大幅上行。由于高通胀压力剧增,加上美国联储局激进加息,主要新兴经济体均被迫实施多轮加息操作,利率水平已经上升至历史高位。截至2022年底,巴西、墨西哥的基准利率分别上升至13.75厘、10.5厘,2021年6月以来墨西哥央行连续13次加息,2021年3月以来巴西央行连续12次加息,2022年全年阿根廷央行加息高达9次,基准利率高达75厘。频繁、快速的加息导致新兴经济体的融资成本显著上升,抑制了投资和信贷需求。虽然市场预计2023年欧美央行将可能调整货币政策,放缓加息节奏,甚至可能减息,但新兴经济体的货币政策转向将颇为复杂,既要应对高通胀的压力,也要防范欧美央行货币政策转向带来的冲击,预计2023年仍然会维持较长时期的高利率,即使减息,幅度可能不会太大。

  二是日本货币政策转向的可能性将会增加。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日本至今仍然维持低利率政策。但是,因新冠疫情、乌克兰危机等导致全球供应链紧张,推高了日本通胀水平,改变了日本过去持续通缩的局面。

  自2021年9月开始,日本CPI同比转负为正,从2021年8月的-0.4%,上升至2022年11月的3.8%,超过了2014年4月3.7%的水平,预计2023年日本CPI有可能升破4%,通胀走高可能对未来日本货币政策调整构成一定压力。2023年4月,以秉持宽松货币政策立场的现任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将卸任,届时日本央行可能迎来货币政策转向的窗口期。此外,2023年预计日本经济将维持正增长,日本政府和世界银行预测2023年日本经济增速分别为1.5%、1%。此前,日本央行上调收益率曲线控制(YCC)政策目标,释放了未来货币政策可能转向的信号。一旦日本央行货币政策转向,全球低利率时代将结束,全球流动性可能遭遇新一轮的挑战,全球金融市场的融资环境将进一步趋紧。

  四、结论与展望

  2023年全球货币政策是否转向仍存在不确定性。全球经济日趋复杂多变,货币政策环境发生新的变化,意味着货币政策调整空间以及政策实施的节奏也需要与时俱进。无论是美联储和市场、公众对通胀预期走势的分歧,还是后来的连续多次激进加息操作,已经充分暴露出全球主要央行货币政策相机抉择的短板,前瞻性指引以及平均目标通胀的设定出现了与现实数据不一致的地方,这些均表明传统的货币政策框架并不能完全适应现实环境。同时,全球货币政策的效用正在下降,单纯依靠货币政策解决通胀问题正变得困难。此外,全球供应链体系加快重构,非经济因素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愈来愈大。

  需要反思的是,如何应对下一场经济衰退危机或金融危机将是未来货币政策调整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2022年以来,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基准利率均上升至历史高位,大多数新兴经济体的利率仍将居高不下。

  国际清算银行(BIS)统计显示,2022年全球38家央行共加息210次,其中美联储和欧洲央行分别自2022年3月和7月开始加息,累计加息分别达到7次(4.25厘)和4次(2.5厘)。高利率将削弱全球经济增长动能,投资信心受挫,消费需求受到抑制,全球贸易网络呈现脆弱性,各类因素相互交织叠加,致使全球货币政策转向正常化可能衍生出新的风险。需要考虑的是,全球货币政策框架能否得到修正,国际货币政策协调能否达成共识。

  从目前来看,市场仍只能被动承受货币政策调整带来的苦果,很难应对负面溢出风险。即使新兴经济体普遍率先开启大幅加息进程,仍然无法有效应对因欧美央行货币政策急剧调整所带来的资本外流、货币贬值以及潜在债务风险。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绝非易事,其间可能发生的不确定性事件将超出传统的货币政策思维。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