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斌眼观市/今年GDP目标料不低于5%\华福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 朱 斌

2023-02-25 04:24:5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随着逆全球化趋势不断强化,未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将更多依赖内需。\法新社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即将召开的两会成为市场关注热点。笔者预计,两会制定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目标或将在5%以上。财政方面,今年的财政赤字率或将在3%左右,主要以中央负债为主导;货币政策方面,今年中期借贷便利(MLF)与基础贷款利率(LPR)的利率或保持整体稳定,会有类似定向降准、抵押补充贷款(PSL)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出台。

  去年二十大的召开明确了中国经济发展目标和规划,对未来5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做出了科学谋划。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市场对诸多热点问题均给予了高度关切,因而即将召开的“两会”成为关注热点。

  有鉴于此,202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经济发展表述及政策取向将对市场产生重大影响。其中,对GDP目标增速及就业、城镇调查失业率、通胀水平和赤字率、广义货币供应(M2)和社融规模、汇率等主要经济指标的设定,将对今年的投资主线产生显著影响。主要经济指标的幅度设定,将极大决定着财政、货币、产业、外贸等政策的调控力度及手段。而宏观政策、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进一步细化落实,以及对应工作的具体安排,亦会对市场方向给予指引。

  经济增长:2035人均GDP达2万美元

  2022年是跌宕起伏的一年,全年的GDP增长保持在3.0%,距离年初5.5%的增速目标较远,主要是受到疫情反复的影响,企业经营收缩、消费者信心低迷、消费不足超额储蓄持续增加等原因。但随着疫情褪去、经济重启,2023年中国经济的发展依旧潜力十足,本月信贷数据的冲量也一定程度上为全年经济“开门红”做好铺垫。

  笔者认为,2023年两会制定的GDP增速或将在5%或以上,增速提升的主要原因来自于低基数、疫情防控政策逐步优化,以及经济的自然修复。增速提升来自于2035年远景目标的要求:如果2035年实现人均GDP目标2万美元以上的水平,则从2023年开始,必须达到年均5%以上的GDP增速。同时,当下经济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过高的GDP增速目标可能性较低。

  参考各地GDP增速平均值和重点省份目标值的变化,笔者认为2023年全国GDP增速目标,相对2022年或略有回落。目前,各地两会公布的2023年GDP增长目标平均值为6%左右,相较2022年下调0.3个百分点。同时,全国大部分城市的GDP增速目标设定较上年有所回落、少量持平。以北上为代表,北京今年目标增速设立为4.5%,相较2022年下调0.5个百分点;上海目标增速设立为5.5%,与去年持平。因此,2023年两会制定的GDP增速或将在5%或以上。

  财政政策:转移支付 财力下沉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定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财政支持强度,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要加大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推动财力下沉。”整体来看,加力提效意味着2023年财政基调将持续积极,“注重精准、更可持续”表明财政持续性的重要性进一步上升。另一方面,财政重申“可持续、债务风险可控”,意味着地方政府举债空间有限,新增债务规模难以大幅上行。笔者预计,今年的财政赤字率或将在3%左右,主要以中央负债为主导。

货币政策:结构性发力 精准灌溉

  自近两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货币政策的基调上看,从2022年“灵活适度”到2023年的“精准有力”。笔者认为,今年将会是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大年:“有力”意味着我们的货币依旧会保持固有强度,“精准”意味着我们更多会以定向政策扶持特定行业,例如乡村振兴、科创等。同时,当下M2(广义货币供应)与社融增速均高于GDP增速,在流动性上保证了经济复苏的前提,也隐含了一定的通胀风险。

  去年三季度央行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示了结构性通胀风险,显示出监管部门对于物价水平的重视程度和潜在问题所在。笔者预计,今年MLF与LPR的利率或保持整体稳定,会有类似定向降准、PSL等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出台。

  物价水平:温和上升

  从统计结果来看,地方两会公布的消费价格涨幅绝大部分为3%左右。因此,笔者认为全国两会提出的通胀率也是约3%,伴随着经济复苏、消费回暖,今年CPI或将温和上涨,其中服务业和消费品涨幅明显。

  稳增长:扩大内需 提振消费

  当下中国经济依旧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二十大报告强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通过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支持以多种方式和渠道扩大内需,并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作为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的五大重点任务之首,并特别指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去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意味着扩大内需将成为2023年甚至未来多年经济工作的核心主线,相关政策的落实在地方政府的工作报告中更加细化。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是对扩内需战略的顶层设计,是立足于2035年远景目标、落实“十四五”规划的战略性安排。当前全球不少经济体金融环境不断收紧,外需对中国经济的拉动逐步减弱,逆全球化趋势不断强化,未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将更多依赖内需。笔者认为,两会将继续围绕内需出台系列配套政策,并集中在消费、投资方向发力。

  房地产政策:平稳过渡

  随着2020年“三条红线”政策的开始,房地产行业和中国经济正经历着转型的“阵痛期”。2022年全国房地产累计开发投资完成13.3万亿元(人民币,下同),较对上一年下降约1.47万亿元;去年4月开始,房地产开发累计同比持续为负。地产销售方面,无论是销售面积还是销售金额,去年整体下降幅度较大。整体来看,房地产产业链出现了剧烈调整,从开发投资到销售交楼等环节均表现不佳。

  今年1月,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再次公开表示,房地产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月刚召开的人行金融市场工作会议,对今年重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伴随着当下出现的地产销售反弹,笔者认为,2023年房地产政策的整体基调保持积极。未来全国两会或将继续从地产供给及需求两侧发力:供给侧来看,“房住不炒”的主旋律下,保交楼和风险处理会继续推进;需求侧来看,保障性住房及购房便利政策依旧值得关注。

  市场行情:前跌后涨

  通过对近10年以来的历次两会期间的市场表现分析,笔者发现:1)历次两会前一周市场处于下跌年份居多,而在两会后上涨年份开始居多;2)分行业看:近3年期间,2022年两会前一周煤炭、交通运输表现较好,两会后一周医药和非银金融板块领涨;2021年两会前一周钢铁、环保的涨幅居前,两会后一周各行业整体翻多;2020年两会前一周及两会期间,市场呈现整体下跌趋势,两会后一周后立刻翻多,电子行业领涨。

  整体来看,市场风格在两会间切换,投资者往往在两会前卖出一定持仓增加资金筹码,并在两会后迅速押注政策关注方向。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