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财经视界/科技泡沫爆破 非全是坏事\东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付 鹏

2023-03-01 04:24:5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最近关于美国科网企业大规模裁员的情况,让笔者想起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前后的情景。现在的情况有非常相似的地方,其本质上就是源自于一场资本过剩的估值盛宴,以及一场对技术生产力渴望的追求,这两点叠加在一起就是2000年前后,以及这一年多各种现象的根本因素。

  2018年中美贸易战的开始就是整个逆全球化的开端,这也意味着全球技术生产力的瓶颈再次到来,寻求破局的必然就是利率推动下的估值盛宴,当然也随着美联储的不断加息在2022年被刺破。而急速的扩张及财富效应带来了大量的人才的涌入,这些人多数进入公司后更多想的是如何拿高薪、股份、期权、实现财富自由,渐渐的迷失在财富效应中,越来越不去考虑自己其实是创业创新者,其创业者的精神已经在估值扩张的“纸醉金迷”中丢失。

  互联网泡沫下科技企业夸张的估值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效应,使所有人开始变得极其浮躁,公司的高管更是存在着这种问题,在日常经营中则对于市场、财务和利率等要素变动带来的潜在冲击预估严重不足;他们认为只要公司能够“不断讲创意(故事),不断的颠覆,不断的创新”华尔街那些资本们就会给予更高的估值,更多的资金,股票会大幅度的上涨,财富自由变得轻易而为;很多科技公司企业高管开始每天打开电脑屏幕,就在想如何去公布一些“颠覆性”的新闻,看着自己的股价大幅度的上涨就很开心,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业,去创造真正有应用市场、有生产力的某个产品。

  一旦整个利率环境颠覆,一旦有出现全球宏观经济的阻挠,利率大幅度抬升,无风险资金成本快速抬升后,整个投资人无论是从早期的融资预期、投资预算、创业资金都会大幅度的收缩。这样一个资金池说白了还是掌握在美联储手上,一旦大幅度收紧这些新贵的梦想就会迅速的破裂。

  失去耐心的投资人要更快、更早地见到效果。股票市场预期开始发生变化,公司市值开始缩水,企业估值开始缩水。公司财富陷入到头疼的阶段,没了估值也无法进行再融资,整个高薪且越发低效的运转就不得不进入到大刀阔斧残酷的现实中间,这时硅谷就会出现大规模的裁员。

  现在我们来看这种大规模的裁员,其实倒觉得不需要为整个经济担心,这一部分裁员不会真正意义上影响到薪资和就业,它本质的核心就是进行了一次高利率下效率再优化;就像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以后,也不是说互联网信息技术产业链就没有了。换句话说,泡沫破裂本质就是挤泡沫,而不是对整个行业的颠覆。

  从创估值回归至创价值

  2002年笔者就曾听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互联网泡沫破裂后,被裁的员工拿到裁员补贴后该骂老板的还是要骂老板,但休息一段时间以后,两位同事可能在酒吧里喝着酒聊着天,突然发现因为自己在这个互联网赛道里,对于这个行业的未来实际上是有预期的,并且知道这个“赛道”未来最终会朝着哪个方向发展。之前在“大厂”里被裁员的根本是在于效率的丢失,而不是在方向的错误,再加互联网泡沫的膨胀使得整个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加速,未来这个方向肯定是对的。所以两人一合计,左手边一个代码,右手边一行代码,两个东西凑在一起可以做事。

  于是被裁员的码农们迅速地进入再创业的阶段,而这种再创业就不再是以“大厂”模式、更不可能高估值、低效率的方式运转,现实又重新回到了真正的创新精神,“车库创新”不可能再喝八个小时咖啡写一行代码,有可能是写八小时代码喝一杯咖啡,也不可能再写完全无用的、太过于前瞻的这种颠覆性创新内容,产品也必须从一开始就更加注重实用性;这样的一个良性的高效的小公司慢慢成长起来,最终在2005年、2006年再次通过并购融入到在互联网泡沫破裂活下来的“大厂”里去,这就是它的一个完整的周期。

  现在通过这个周期去看,美国去年这种高估值的破裂,很多的情景跟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的情况非常相似。这并不是坏事情,在之后的五、六年的时间里才能让真正的“创新创造”沉淀下来,修正这种浮夸估值泡沫背后低效的因子,然后真正使得这种曾经天马行空性的颠覆性创新转化成高效的、有价值的、有收益的产品,或许这才是整个技术进步应该有的一个周期。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