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评经议济/降房贷息能扩大消费吗?\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 连 平

2023-03-11 04:24:5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借着下调存量住房贷款利率,增加居民可用资金,不一定有扩大消费的效果。

  随着中国房贷利率的逐步调降,近期市场上出现提前还贷的现象,引发了一种观点,认为当前应下调存量住房贷款利率来降低居民还贷压力,增加居民可用于消费的资金,从而达到扩大消费需求的目的。此举真有必要吗?是否可行呢?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当前存量住房贷款利率大多是以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为基准利率;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调整LPR加点幅度确定首套房、多套房的贷款利率。如需要推动商业银行下调存量住房贷款利率,人民银行可以通过加大基础货币投放量或下调政策利率两项工具推动报价行下调LPR;或进行银行信贷的窗口指导,如2023年初人行允许地方阶段性维持、下调或取消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下限。

  2023年并不具备大幅度操作上述两项政策工具的内外部条件。笔者认为,本轮疫情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冲击逐步消散,通过大幅增加流动性以刺激需求的迫切性明显下降;人行仍将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不会搞“大水漫灌”,大概率不会再度出现流动性十分宽松的局面。人行可能会通过小幅降准、适度加大公开市场操作量等工具,有序投放基础货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实现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上下合理波动。2月货币市场短期利率普遍上升,月末DR007(银行间7天质押式回购利率)基本保持在2%这一政策利率水平之上,今年再度长时间低于2%的概率较低,通过较大力度释放流动性推动LPR下调的可能性很小。

  当前主要发达国家仍处加息周期,预计2023年将保持高利率水平。1至2月,中美10年期国债利差平均倒挂74个基点,政策利率与LPR也已降至历史较低水平。下一阶段人行减息将更加谨慎,再度大幅下调利率的可能性很小。与美联储加息周期与减息周期交替进行不同,自2018年至今的5年间,中国持续处于减息周期,5次下调一年期MLF(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利率共55个基点,8次下调LPR利率共逾60个基点,利率工具的操作空间持续压缩。未来全球经济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人行需要保留一定的利率空间,以应对未来潜在的经济增长下行问题。目前中国通胀正在小幅上行,实际利率将继续收缩。进一步调降利率,可能会在需求明显释放和经济增长复苏条件下推升通胀压力。

  储蓄增加 资金回流银行体系

  有观点认为,如下调存量住房贷款利率1个百分点,将会减少约4000亿元(人民币,下同)的居民还贷压力。去年末,中国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38.8万亿元,占同期信贷余额的17.7%。据测算,假设以25年为房贷期限,以目前4.3%的5年期LPR为基准利率,采用等额本息的还款方式,25年利息总额约24.6万亿元,其中第一年居民需要向银行偿还利息约1.6万亿元。如果今年下调5年期LPR利率100个基点,则存量住房贷款将合计减少25年的利息约6.4万亿元,其中第一年利息下降约3850亿元。

  笔者认为,实际情况下,今年下调存量住房贷款利率所减少的利息要远低于4000亿元,对增加居民可用于消费的资金有限。在境外加息周期持续、中国利率水平较低等情况下,全年LPR下调100个基点的概率极小,而下调20个基点的概率较大,届时全国住房贷款利息全年可能仅下降约760亿元,能为居民减轻的房贷利息压力是十分有限。

  去年中国居民存款全年新增17.8万亿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长17.4%,而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按年下降0.2%,存款增速明显高于消费增速。居民可用资金增加并非一定能拉动消费,消费需求扩张还受到未来收入预期、预防性储蓄、产品供给等多方面的影响。由此来看,通过下调存量住房贷款利率实现银行让利于民,增加居民可用资金也不一定会起到较好扩大消费的效果,较大部分让利资金可能会以居民存款的形式滞留在银行体系。

  挤压银行利润 不利风险管理

  自2019年8月人行推进LPR改革以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和指导作用显著提升,市场化程度逐渐加深,LPR已代替贷款基准利率,成为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定价的主要参考基准。

  在存款利率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如果推动报价行下调LPR约1个百分点,粗略估计将减少银行体系全年各领域利息收入约2万亿元;而去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淨利润约2.3万亿元,因LPR利率下调所减少的利息收入对银行利润增长影响较大。

  目前银行贷款利率已降至很低水平,在存款利率基本稳定下,再度下调会减少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去年12月新发放的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平均为4.26%,受公积金贷款、多套房利率上浮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略低于同期5年期LPR的4.3%,较2021年12月大降137个基点。虽然存量住房贷款利率平均要高于4.26%,但总体来看,当前住房贷款利率已处于历史很低水平。去年12月,银行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14%,较2021年12月下降62个基点。虽然去年银行下调了中长期存款利率,但贷款利率下行幅度超过了存款利率下调幅度,银行息差持续收缩。2022年末,商业银行淨息差已降至1.91%,较2021年末下降16个基点,银行信贷业务经营难度逐步加大。再度大幅下调LPR会明显减少银行利润,对银行保持信贷合理增长、助力经济企稳回升的积极性有较大影响。

  疫情期间银行业为稳增长和防风险做出贡献,经济企稳回升阶段应注意理性对待银行。当前中国间接融资仍然是政府、居民、企业等市场主体的主要融资管道,商业银行在间接融资管道中处于中枢地位。去年疫情大规模爆发,经济增长受到较大压力,商业银行承接了较大的稳增长任务,持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支持按揭贷款延期还本付息、购买政府债券等。2022年报价行三次下调LPR利率推动贷款市场利率下行,1年期与5年期LPR分别下调了15和35个基点,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信贷成本,提升了企业与居民的信贷需求。

  近年来,由于遭受疫情冲击,部分企业贷款允许延期,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风险隐患。经验告诉我们,银行不良贷款暴露是滞后的,今年和之后的一两年可能是银行业信贷违约风险暴露压力较大的阶段。因此,当下增强银行体系抵御风险与处置不良资产的能力至关重要。为“稳固对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支持力度”,目前已不宜大幅下调贷款利率,显著减少商业银行收入,反而应该理性对待商业银行,使其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提供更有力的金融支持。

  财策刺激内需副作用较小

  经验告诉我们,即使银行主动下调存量住房贷款利率,将部分利息收入让利于民,居民可用资金增加也不见得会全部用于消费。当前消费处于逐步恢复过程中,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有诸多政策工具可供选择。与下调存量住房贷款利率存在负面效应不同,许多促进消费的政策工具,尤其是财政政策工具的积极效果会更加明显,副作用更小。

  为有效落实好各项促进消费政策,可以适度提升政府杠杆率,增加财政支出力度。去年末,中国政府杠杆率为50.4%,仍远低于国际公认的安全标准线,仍有一定上升空间;其中,中央政府杠杆率为21.4%,低于地方政府杠杆率的29%。当前,地方40%左右的财力来自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未来可以适度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加大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缓解地方财政压力,维护好地方财政平衡,支持基层落实好各项促进消费政策。

  当前促进消费增长不宜过多关注住房贷款利率,而应该发挥财政政策、消费政策、产业政策和社会政策等相关政策的作用,增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联动,多举措保就业、保收入、保民生,全方位扩大消费需求。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