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经济正面临严峻考验,很多有实力的企业都出现了财务上的问题,而特区政府因为卖地停顿,同样出现了财政赤字。笔者认为要想办法解决,港人应该如何自处?特区政府又可以做什么?我们应该如何配合中央政策?
笔者觉得港人应该要找回原有的自信,中央政府推出了不少扶持政策“帮到手”,港人首先要回应“爱拚搏”的价值观。近二十年来,香港年轻人追求Work Life Balance,这些是新时代下的硬道理,但是的确需要平衡现实和效率,我们偏偏失去了过去的效率和拚搏精神。
眼前是中美争端四起,打仗最重要是“前线”有坚强的意志。笔者认为,港人的最新使命是兼顾Work Life Balance情形之下,回复高效率竞争力。如果失去竞争力,其实什么都会失去。虽然外界高唱美国的金融系统如何厉害、如何令人屈服,但是笔者以小市民的角度去看,觉得国家已准备好了“三宝”去面对这场考验。
首先是低通胀。近年的低通胀不单令到市民免受物价上升的煎熬,更加令到我们的投资和存款更容易得到盈利。特别是投资客近两年热衷于定期存款,除了因为香港联系汇率的优势,令到银行用美债产品去支付港元定期存款的利息,更加重要的是,低通胀配合到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常态,这是西方国家没有的优势。
其次是低泡沫。我们一直有为市场去泡沫,香港股市是远低于正常PE(市盈率),楼市就算下跌亦容易出现收租回报率的上升,在价值上得到补偿。
再次是强大的现金流。在一个现金流破新高纪录的市场里面,楼价下跌其实并不可怕。
市场需要重拾信心
在此背景下,特区政府又有什么可以做呢?借用一位前金融高官的说法:“楼价上升和楼价下跌,其实我们都是阻挡不到的,但是在楼价调整的过程中,我们总有一些事情可以做。”过去的逆周期措施正正是一个好例子,现在我们可以做得更好的就是减少内耗、利益分配得更加好和精准。同样道理,逆周期措施是否在市场淡静时,亦步亦趋去增加资助?笔者认为特区政府应该深思这个问题。
因此,特区政府应多表态对市场有信心,令股市和楼市价格重拾正轨,大家都期望政府可以出手扭转向下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