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经济哲思/增加知识密集型岗位 提振青年消费\芦 哲

2024-10-31 05:02:1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中国不同年龄段的预期消费变动指数

  在2020年以前,青年群体是国内消费的“领头羊”。根据《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20》数据显示,18至34岁的青年家庭消费倾向为69%,而35至59岁家庭为64.4%。从宏观层面看,2013至2019年,中国家庭消费的复合增长率是8.7%,其中20至40岁青年家庭消费的复合增长率是12%,是整体增速的1.4倍左右。假设家庭结构在此期间维持稳定,可以计算出青年家庭对2013至2019年的消费增长的贡献是55%左右。

  另一个数据可以作为佐证。麦肯锡《2020年中国消费者调查报告》,基于44个城市5400名消费者的调研数据显示,二线及以下城市“年轻购物达人”仅占受访者的25%,但却为2018年消费支出增长贡献了近60%。

  但在2021年后,青年消费明显减速。西南财大发布的《中国家庭财富变动趋势2024Q1》,基于对近2万名消费者的线上调查,发现在2020年以来消费预期增速下行的过程中,青年消费增速下降的幅度要大于中年群体。具体而言,2024年第一季度,30岁以下的青年家庭消费预期指数相比高位下降了6.6%,而41至50岁家庭的消费预期指数只下降了4.7%。

  青年消费减速的原因是近几年青年失业率与整体失业率的差距在拉大。今年8月,16至24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不含在校生)达到18.8%(9月降至17.6%),而整体失业率仅为5.3%,前者是后者的3.5倍。而2020年之前,中国青年失业率是整体失业率的2.2倍左右。

  而青年就业压力的增加,既有经济的因素,但也不能忽视结构错配的影响,即高等教育普及率在提高,但知识密集型行业提供的岗位数量增速可能在下降。

  2020年之前的十年,高等教育普及率从30%提升到60%,同时信息技术、金融、教育等五个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经济增速是所有行业中最快的。经济结构转型使得就业结构的调整成为可能,知识密集型行业的岗位需求大幅增长,与教育水平的提高相适应。2010至2020年,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2年及以下的行业,16至24岁青年就业人数减少了1991万;平均受教育12年以上的行业,青年就业增加了410万。

  2020年之后,教育水平仍然在提高,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经济增速在下降。高等教育普及率在2020年突破60%后,2023年已经达到65.8%。但是,知识密集型行业在受到疫情冲击后,修复速度慢于其他行业。按照前三季度累计增速来看,2020至2024年工业的复合增速为5.1%,是2020年之前(5.7%)的九成左右;而平均受教育年限更高的服务业,复合增长率约为4.7%,降至2020年前(8.1%)的六成左右。部分知识密集度更高的行业,如金融业增速是2020年前的65%、信息技术行业是7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是53%。

  解决就业结构错配

  相比于制造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企业的用工需求在2020年后明显下降。2020年之前,上海第三产业长期占到用工需求的90%左右,但是2020至2021年快速下降到80%左右。另一个指标是PMI(采购经理指数)的从业人员指数,在2020年之前,服务业从业人员指数平均比制造业高0.76个点;2020年之后,转变为服务业比制造业低1.6个点。而按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来看,2020年制造业是10.3年,14个服务业平均是12.4年,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造新增岗位的能力可能低于制造业。

  所以我们看到,近年来教育水平不断提高,而经济和就业结构的调整相对滞后,结构错配加大青年就业压力,即高学历人群就业压力更大。根据《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2019年16至24岁失业人员中,高等教育群体占比61.8%(失业占比与就业占比基本匹配),到2022年,这一比例增长至76.4%。相比较之下,青年失业人员之中,中学学历的比重从37.2%降至22.9%。

  因此,提振青年消费需求可能是促消费最有效的办法,而青年消费和就业的破解之道在于创造更多知识密集型的就业岗位。青年消费减速源于就业压力,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滞后于教育水平。一方面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完成,新质生产力相关行业创造更多知识密集型就业岗位,青年就业和消费未来都有望改善;另一方面,在面临转型阵痛的当下,需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创造更多知识密集型就业岗位。

  (作者为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