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大学之道/多招对冲美关税冲击\薛清和

2024-11-28 05:02:1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中国对美国出口依赖度已降低,对美出口金额占出口总额的比例降至15%以下。

  美国当地时间11月25日晚间,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表示,将在明年上任第一天就会通过行政命令,对来自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商品征收高达25%的新关税。同时,他还称将对进口来自中国的商品加征10%的关税。

  特朗普现已正式提名杰米森.格里尔(Jamieson Greer)作为新一任贸易代表,后者曾担任前任代表莱特希泽的副手,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内贸易政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是一位“狠角色”,誓言利用贸易政策来增加联邦政府收入,并迫使美国制造业企业回流。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特朗普将在第二任期内实施全面关税计划,贸易战的规模会更大、级别会更高,除了针对中国挥舞关税大棒,还可能对加拿大、墨西哥、越南等国家加征关税。在笔者看来,对中国加征关税,以及对其他国家进口自中国的商品加征关税,确定性比较强,而对除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加征关税,可能更多是一种谈判筹码,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及不均衡性。

  如上文所述,特朗普扬言,上任首日就会对中国、加拿大、墨西哥加征关税。笔者预计,全面关税计划可能在明年上半年公布,具体落地时间可能需要一至两年,对华平均关税在2025年先提至40%,2026年再提至60%。

  回顾特朗普第一任期,其选前承诺的政策整体兑现率为31%。其中,五项贸易议题全部兑现,是特朗普重要的政策成果。当前,美国两党两院对华加征关税已有共识,关税计划实施的阻力小、速度快。

  对美贸易占比下降

  尽管2018年贸易战以来,中国对美出口依赖度有所降低,对美出口金额占出口总额的比例已降至14.63%,但美国依然是中国最重要的出口市场,对美国的贸易盈余占总盈余的比例达41%。

  假如特朗普上任后立即实施关税政策,那么明年中国出口降幅可能较大。2023年,中国对美国出口金额最大的品类是机电、电气和音像设备,达到1244亿美元;其次是核反应堆、锅炉、机械,888亿美元;服装320亿美元,家具305亿美元,玩具293亿美元。而中国对美出口依赖度(对美出口金额/出口总额)最高的是玩具,高达42%,其次是杂项制品,38%;服装、玩具、塑料、光学照相医疗设备、鞋类、皮革箱包、金属制品均在20%至30%之间。

  以上分析仅考虑中国直接对美国出口的商品,本季关税计划还有可能包括对其他国家进口自中国的商品加征关税,这意味着绕道东南亚、北美间接出口到美国的商品也会受到冲击。

  当前,中国经济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宏观经济增长压力大,有效需求不足,民间投资下降,经济复苏主要依赖于出口增长。今年前三季度,中国淨出口占GDP的比重为23.8%,较去年大幅度提升;淨出口对GDP增长点贡献为1.1个百分点。如果出口受关税冲击而下降,假如淨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消失,那么明年中国经济增长可能削减1个百分点。

  实际情况自然要复杂很多,关税冲击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取决于关税计划实施的力度与进度,还跟中央政府所采取的应对措施有关。笔者预计,2025年,中国政府可能出台更大规模的刺激政策,以应对关税冲击,稳定经济基本盘。

  财策币策更加积极

  自今年9月24日以来,中央政府实施了更加积极主动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其中,为股市融资新设两项货币工具及降准降息,很大程度上激励了市场预期和流动性的好转。当特朗普赢得美国总统大选后,市场期待中央政府给出更强有力的政策予以应对。

  与上次相比,中央政府应对本次关税冲击战略更周全、准备更充分。当前,政策组合拳的侧重在于国内经济,尤其是化解房地产和地方债问题。中央政府对房地产市场提出了新目标──止跌回稳,同时放松了大城市限购政策,加大了救助房地产的力度。

  值得留意的是,几乎在特朗普赢得大选的同一时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一项决议,拟增加6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财政部宣布,从2024年开始,连续五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专门用于化债,累计可置换隐性债务4万亿元;再加上全国人大批准的6万亿元债务限额,直接增加地方化债资源10万亿元。2028年之前,地方政府须消化的隐性债务总额从14.3万亿元大幅降至2.3万亿元。

  这次被市场认为史上最大规模的化债行动,明确了化债额度与目标,最大的作用在于稳住市场对地方债务的预期。如果能够稳住房地产和地方债,中央政府将有更多的政策空间应对外部挑战。笔者预计,明年财政赤字率大概率突破3%,中央政府多增发2至3万亿元国债用于投资,同时地方专项债还将进一步扩张。

  汇率适当贬值刺激出口

  最初外界猜测,中国可能采取加大财政补贴的方式以降低关税冲击。但近期,中央政府宣布取消、下调出口退税政策,打消了相关可能性。据中国财政部和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公告,取消铝材、铜材等59类产品出口退税,将部分成品油、光伏、电池等209项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由13%下调至9%。

  出口退税是一项财政补贴政策,不少出口企业靠出口退税获得收入,取消和降低出口退税将降低企业的利润。在加征关税的背景下,为什么中央政府采取这一措施呢?

  历史上,中央政府多次取消和降低出口退税,背后考虑的因素主要有三点:降低财政支出压力、促进经济转型、降低贸易摩擦。今次政策的主要原因应该是降低贸易摩擦风险,缓和贸易关系。今年以来,欧盟对华发起了电动汽车反补贴案,对来自中国的汽车加征关税。取消和降低出口退税,有助于改善与欧盟、日韩的关系,拓宽国际贸易条件。

  出口退税政策尽管符合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但是容易引发贸易争端,汇率政策是相对温和且常用的政策。例如,2013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主动推动日圆贬值以刺激出口。以汇率贬值方式刺激出口的逻辑,相当于本国商品和资产对外集体降价,以价换量,扩大出口。这也是应对全面加征关税为数不多的措施。

  展望未来,中国有没有可能继续缩减出口退税,并转向通过人民币贬值的方式来刺激出口?笔者认为,如果美国政府对中国加征关税的力度加大,那么人民币贬值的空间肯定会扩大。至于中央政府是否主动为之以拉动出口,还需要更多的证据。

  大力发展出海经济

  出口企业该如何应对加征关税的挑战?加征关税考验出口企业的议价能力。如果出口商品国际竞争力强,出口企业可以提价,那么加征关税的成本可以转嫁给美国消费者;反之,只能由出口企业自己承担。中国向美国出口的商品不少是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议价能力偏弱一些,可能加征关税成本更多由出口商来承担。如果人民币主动贬值,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出口企业的压力。

  从今年三季度的出口数据来看,没有发现对美国“抢出口”的现象。10月份,以美元计价,中国对美国出口同比增长8.1%,增速在三大经济体中最低;对东盟增长15.79%,其中对越南、马来西亚、泰国、印尼出口增速都在15%-28%之间。

  由此猜测,出口企业可能对东盟“抢出口”,即提前布局产能,绕道东盟出口美国。自2018年贸易战以来,一些产业逐步迁移到越南、印尼等东盟,东盟很可能成为这次关税冲击的缓冲地带。尽管美国政府也有可能对东盟来自中国的商品加征关税,但税率相对没有那么高。与过去相比,中国企业主动出海的动力更强。

  中国对外经济形势正在发生新的变化,从出口经济转向出海经济,产业资源全球再配置。这是一次挑战,也是中国深化开放、走向全球化的机遇。

  (作者为智本社社长)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