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国际金融论坛/特朗普难逆转美清洁能源发展\胡 彬

2025-05-02 05:02:0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美国总统特朗普再度入主白宫,随即重启其“能源优先”议程,试图全面扭转前任政府推动的气候政策方向。从暂停海上风电审批,到冻结联邦气候拨款、动议废除《通胀削减法案》(IRA),特朗普政府意在复兴传统能源,削弱对清洁能源的扶持。然而,事与愿违,美国的清洁能源经济不仅未被打乱,反而在多元力量支撑下持续发展。

  这场看似“气候政策回潮”的风波背后,实则暴露出美国政治体系内部的结构性矛盾:联邦与地方的分权格局、市场与政策的张力、政党内部在能源议题上的意见分歧。在这一背景下,清洁能源的经济属性愈发凸显,其发展已不再依赖单一政党的推动,也不再容易被短期政治风向所左右。

  推煤复辟难掩现实窘境

  特朗普上任初期便签署行政命令,宣布国家能源进入“紧急状态”,着手推动已关闭的燃煤电厂复工,延长核电站运营年限,并放宽对石油天然气的开发限制。这一系列政策措施表面上旨在“确保能源安全”,实质则延续其“化石能源优先”的一贯主张。

  但市场并不买账。美国煤炭行业早已陷入长期衰退,煤电成本高、污染重,加之运输与劳动力短缺,重启关闭电厂所需投资巨大,缺乏吸引力。清洁能源如太阳能与风电,其发电成本近年来持续下降,早已具备价格优势。2024年,美国新增电力装机容量中,有高达84%来自太阳能与储能项目,2025年这一比例预计将进一步上升至90%以上。

  在用电需求快速增长的当下,尤其面对AI数据中心、电动车充电网络扩张等新型用能场景,清洁能源因部署迅速、运行经济,成为最具现实可行性的选择。特朗普虽试图重振煤炭,却难以改变这一技术与经济“双重驱动”的趋势。

  共和党内出现“保绿派”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特朗普扬言“废除IRA”,共和党内部却并非铁板一块。随着清洁能源投资大规模流入保守派地区,不少共和党议员已转变立场。据研究机构Atlas Public Policy统计,IRA带来的超过3100亿美元投资中,约80%落地于共和党控制选区,涵盖电池工厂、光伏组件制造和风电项目。

  面对选区实际利益,多名共和党议员联名上书国会领导层,要求保留关键的清洁能源税收抵免。他们虽避免提及“气候变化”等敏感表述,但在信中强调:若一刀切取消政策,恐引发电价上升、项目流产、就业流失,甚至削弱美国制造业回流动能。

  这显示出,美国政治对清洁能源的态度正在经历“去意识形态化”转型。在部分保守派议员看来,清洁能源不仅是环保议题,更是产业、税收与选民切身利益的问题。

  地方政府与企业积极接棒

  在联邦层面政策逆风之际,美国地方政府展现出更强的主动性。例如马萨诸塞州议会正加速推动地方版能源法案,涵盖电动车基础设施、建筑节能标准与能源补贴机制,力图通过州内立法维持清洁能源发展节奏。

  同时,大型科技企业与资本市场依然坚定站在绿色一边。亚马逊、谷歌、微软等公司持续签订长期清洁电力采购协议,用以满足其数据中心和“零碳承诺”需求。金融机构如黑石集团、Brookfield资管等巨头,则继续向绿色能源基础设施加大投入,显现市场长期看好清洁能源发展前景。

  据业内人士估算,即便特朗普执意回撤政策,市场因素亦足以支撑清洁能源行业的基本稳定。尤其在电力成本控制成为企业运营重要考量之时,投资人更愿意押注具有可预期收益和政策共识的绿色项目。

  国际层面“缺席不等于无效”

  特朗普政府大幅削减对外气候援助,并试图抽身国际协定,使美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失声”,但国际社会并未将美国排除于外。COP30主办方、巴西政府明确表示,尽管联邦政府可能缺席谈判,美国的企业、州政府与科研机构仍具关键作用。正如巴西外交官科雷亚所言:“我们不会忽视美国。美国的技术创新能力,对气候解决方案仍有重要价值。”

  此番表态传递出全球对“多层次气候行动”的认可──即国家行动虽重要,但非唯一;在一个联邦制国家中,地方与企业同样具备决定性影响力。

  趋势比政治周期更有力量

  不可否认,特朗普政府的“政策急煞车”为美国清洁能源发展带来不确定性,部分企业延缓了投资计划,一些原定项目停滞。但更不容忽视的是,清洁能源已成为各国新一轮产业政策核心、全球经济竞争的新赛道。

  在中美科技竞争、欧洲绿色转型加速背景下,若美国放弃现有清洁能源优势,将面临技术空窗与产业外迁风险。这不仅关乎环境议题,更涉及经济主导权与地缘战略部署。清洁能源早已不只是环保主义者的理想,而是工业现代化、能源安全与国际合作的关键支柱。特朗普政府或可制造短期扰动,但难以逆转产业发展的深层逻辑。政令可以变,市场趋势却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在能源转型这场全球竞赛中,美国已经出发,即便有人试图踩下煞车,列车也不会轻易停下。

  (作者为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全球气候治理研究主任) (www.iff.org.cn)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