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AI)爆炸式发展,数码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日益普及,大家都在慨叹行业相关科技人才不足,如何去培养,甚至去抢人才,成了不少企业CEO的重要课题。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近日发布的世界人才排名,香港由去年的全球第九位跃升至第四位,印证香港近年吸引人才的措施开始见效。能够汇聚人才只是朝数码转型踏出第一步,接下来的挑战是如何创造出足以让人才在不同行业各展所长的空间。
医疗科技是走在数码转型前沿的一个领域,从疾病预防、诊断到治疗和康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现阶段而言,发展得比较成熟的有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进行辅助诊断、药物研发和个性化医疗,远程医疗与可穿戴设备,手术机器人与微创技术,3D打印与器官再生等,包括香港在内的发达城市,均积极推动新技术的应用,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
跟过去开发硬体产品相比,医疗科技公司的领导人意识到,自从步入AI世代,行业出现了三个明显趋势:技术发展向数位和AI转型、对跨功能团队的依赖,以及战略联盟的角色日益重要,而三者又是互为因果。
首先是数码技术和软体开发在产品创新与加速产品开发上广泛应用,例如医疗科技公司把数码科技融入软件辅助工具,以及用于手术规划和导航的产品。愈来愈多公司在AI方向发力,如使用AI辅助的数位工具来挖掘外部数据库,以得出更精准的判断,帮助他们识别和优先考虑新产品功能。
其次,要维持在行业的领先地位,医疗科技公司需要思考如何把这些新技术整合到原有机制。为此,他们致力向科技行业人才招手,相信来自科技背景的人才更具创意和灵活性,可以带来全新的视角和技能,但原来要让他们适应医疗科技的文化和节奏,远比想像中复杂。数码创新与医疗科技研发文化不一样,医疗科技关乎用者健康福祉,加上监管的复杂性,研发过程中每走一步都必须非常谨慎。科技行业对试错的容忍度较高,医疗行业产品开发小心翼翼,进度亦往往较慢,可能会让新员工满足感和成就感下滑,并使留任变得困难。
对于来自数码科技背景的人才来说,医疗科技研发需要更广泛的技能组合,如他们必须理解医院的工作流程、病人的需求,而这些都非一蹴而就的。面对既熟悉医疗又懂得数码科技的跨领域人才稀缺,医疗科技公司正在优先培养和招募他们所需的数位人才,并尝试透过改革组织架构,确保拥有强大的内部知识管理系统,以实现这些新能力,协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其他职能。
在竞争激烈和研发成本急升的当下,要成功推出任何创新产品,通常需要一个价值故事,才能争取到所需的资源。开发人员必须与商业团队、法律团队等紧密合作,才能准确掌握市场脉搏,开发出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并确保开发过程中所用的技术、数据等符合法规。不同背景的人才合作,要避免各持己见,医疗科公技司可以透过设定共同目标和提供轮调其他职能的机会,来缩小技术与业务导向角色之间的差距。因为在组织中曾经担任不同职能的研发领导者,当他们回到研发时,对业务往往有更好的理解。
再次,为了解决短期困境,一些医疗科技公司选择透过战略联盟,以快速打入市场。过去,医疗科技公司在数码化方面进展缓慢,部分原因是其以硬体为中心的传统,反观近年冒起的许多行业颠覆,都是从一开始便采用AI等数码科技的数位原住民。传统医疗科技公司规模大,面临将创新与内部架构及流程结合的挑战,转身往往不及初创那么灵活,而且在拨款推进创新产品开发的同时,要顾及现有产品所需维护资金,向初创公司收购一些它们最具创新性,也跨过了一定基本技术门槛的产品,变得更具吸引力。
类似的策略联盟一般由合作伙伴开始,其后发展为收购对象,而为了吸引拥有最佳技术的创新者,医疗科技研发必须提供具吸引人的条件和高效的合作途径。
人才培养模式转变
医疗科技领袖正在改变他们的人才培养模式、组织设计和文化,行业的未来在于维持卓越技术,同时拥抱多样化的人才、跨功能的合作与有效的伙伴关系,这其实亦是各行各业的缩影。每个行业都有其独特的运作模式及文化,小至每间公司都会有差异,对于希望引领行业前进者来说,系统化地培养员工数码素养(Digital Fluency)、商业触觉,以及强大的团队合作能力,是一个不容小觑的挑战。
Meta此前以超高薪酬四处挖角,转眼便传出一些新员工,入职不到一个月已跳槽到其他实验室。极高的薪资策略虽然能吸引人才,但未必能吸引与其价值观一致、长期投入愿景工作的员工,如果没有伴随系统性和组织性的行动,往往只是事倍功半,并可能引发内部员工的不满与文化上的冲突。
(作者为创业投资者联盟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