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创科了望/政策组合拳 港坚定发展创科\陈迪源

2025-09-18 05:02:3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在最新一期施政报告中,人工智能(AI)的应用被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香港创科界的一分子,笔者深感振奋,亦对香港的未来充满期盼。这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涵盖了从顶层设计、基础设施、产业培育到创新生态的全方位布局,展现了特区政府引领香港迈向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坚定意志。

  特区政府以前瞻视野,系统性地应对全球科技变革的挑战与机遇。这份蓝图既有高瞻远瞩的战略规划,亦有切实可行的执行路径,为业界注入了强大的信心和动力。笔者在此分享一些浅见。

  人工智能:驱动经济的核心引擎

  最引人注目的内容,无疑是特区政府对AI的全面布局,并将其定位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同时提出“AI产业化、产业AI化”的双轨目标。特区政府成立由政务司副司长卓永兴领导的“AI效能提升组”,更是一个极具魄力的创举,不仅提升了特区政府自身的运作效率,更是向全社会释放出强烈信号:AI将成为香港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笔者建议,特区政府宜建立完善AI产业的伦理规范和法律框架,确保技术在安全、可控的轨道上健康发展,真正做到“科技向善”。

  以10亿元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发院”亦有助于整合本港顶尖的科研力量,促进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的全链条创新;而30亿元支持的“前沿科技研究支援计划”,则有望吸引全球顶尖的AI科学家来港,为科技研究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AI的发展不仅仅是资金和人才的竞赛,更是数据、算力和应用场景的综合较量。特区政府大力推动内地数据在河套香港园区合规跨境流动,这是一个极具战略眼光的举措。数据是AI的“燃料”,能否有效利用内地庞大的数据资源,将直接关系到香港AI产业的发展高度,期望特区政府能尽快打通数据跨境的“最后一公里”。

  北都区:高质量发展的空间载体

  行政长官李家超亲自挂帅组建“北都发展委员会”,对于创科界而言,北都的意义尤为重大。规划中的大学城、产业园区,将为香港的创科发展提供宝贵的物理空间,特别是与深圳一河之隔的河套合作区,凭借“一区两园”的独特优势,有望成为深港创科合作的“超级联系人”。业界乐见特区政府提出“边建设、边进驻”的灵活模式,这将大大缩短企业的等待时间,加速创科产业的集聚。

  空间的拓展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在这片热土上,构建起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笔者建议,北都的规划应充分体现“产城融合”的理念,将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紧密结合,避免重蹈传统工业园区的覆辙。同时,特区政府应积极探索更加灵活的土地和税收政策,吸引全球顶尖的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落户,形成“磁吸效应”。

  在深港合作方面,期望两地政府能进一步打破制度壁垒,在人员、物资、资金、数据的跨境流动上,实现更高水平的便利化。特别是在科研物资的通关、科研资金的跨境使用等方面,应尽快出台更加具体的实施细则,让“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在河套这片试验田上,得到充分彰显。

  金融科技:双轮驱动 多元发展

  特区政府对生命健康科技、新能源、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的布局,同样令人鼓舞。这些产业代表了全球科技发展的前沿方向,也是香港实现经济多元化发展的关键所在。特别是生命健康科技领域,香港拥有世界一流的医学院和科研团队,具备发展成为全球生物科技中心的巨大潜力。特区政府应加大对临床研究和转化医学的支持力度,建立从实验室到病床的通路。

  特区政府提出落实稳定币发行人制度、探索代币化资产交易,显示了其拥抱金融创新的开放姿态。笔者相信,在稳健的监管框架下,金融科技将为香港的金融业带来新的增长点,进一步巩固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创新生态。特区政府提出设立“创科产业引导基金”,以特区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值得支持。笔者认为,特区政府在设立引导基金时,应充分引入市场化的运作机制,确保基金的专业性和高效性。同时,应加强对初创企业的早期支持,为其提供从种子轮到A轮的全方位融资服务。

  香港的创科之路非一蹴可几。特区政府已经为我们擘划了一幅宏伟的蓝图,但要将蓝图变为现实,仍需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笔者呼吁,全社会都能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拥抱科技创新,支持创科发展。让我们同心协力,抓住历史机遇,将香港打造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引领未来的国际创新科技中心。

  (作者为香港创科发展协会创会主席)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