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共创共享/民企传承面对“三座大山”挑战\戈峻

2025-10-18 05:02:0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最近一则新闻颇令人关注,娃哈哈创办人、著名企业家宗庆后之女宗馥莉二度辞任娃哈哈集团董事长一职。无论背后原因如何,却也带出一个众多民营企业家十分在意的事,那就是关于企业接续交棒的问题。

  一方面,我们既要在时代变革中不断追寻业务的二次、三次成长机会;另一方面,也要确保领导者新老交替的稳定顺利。怎么才能完成传承可能是企业家急在眉睫的必修课。

  为什么要说急在眉睫?因为中国改革开放已有四十多年,首批民营企业家现在大多已经六七十岁,家族生意面临交接。根据2023年一份公开数据统计,沪深两市近4000家民营上市公司中,50至60岁之间的董事长人数超过50%,而65岁以上的董事长也有300多人。另据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统计,在中国民营企业中80%以上都是家族企业,现在大多已经来到第一代、第二代密集接班时刻。这些数据意味着,未来5到10年左右将有更多第二代需要接班企业,毕竟第一代们的退休时间已经迫近。

  要说接班困难,倒也不难,就是挑一个继任者而已;但要说难也是极难,因为从企业长远发展来看,能不能活得更久更好,就要看能不能把这份事业好好地传承下去。事实上,家族企业能传到第二代已经实属不易。根据麦肯锡在2013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全球家族企业的平均寿命为24年,恰好与企业创始人的平均工作年限相同;有30%的家族企业可以传到第二代手中,但当中只有不到三分之二的企业能够传到第三代,而还能够从第三代再传下去的大约仅有其中的13%左右。这可说是符合我们中国一句老话:“富不过三代”。

  放权和分钱并非最难

  传承的问题之所以困扰企业家,除了关乎企业未来,也是由于长久以来中国民企在传承上的功夫做得并不够好。一来大家忙着打江山,没空想传承的事;二来低估传承难度,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当发觉有需要好好去思考这个问题时,又要面对传承的“三座大山”,即权、钱、人。

  第一座大山是放权,这里并不是指企业家不肯放权予下一代,而是公司过去太长时间实施权力集中制,一旦负责人放权,大家反而会不适应,管理反而变乱;第二座大山是资产分配,一动股权,家族内斗,甚至一家人对簿公堂;第三座大山就是选人,挑选胜任的孩子接棒难,孩子胜任却不愿接班又烦,当选非家族成员接班,亦可能面临信任危机。

  三座大山当中,放权和分钱其实并非最难,因为权和钱都可以设定制度和规则,最大限度地去规避风险。例如在放权上,设置适合企业情况的过渡机制,像联席CEO制、家族委员会,中国“饲料大王”刘永好将新希望集团交给女儿刘畅,便给刘畅配备一个资深高管团队。

  这些制度就像搭起一座桥,把经营理念、价值观、权力、资源、人脉等平稳过渡,协助人安全到达彼岸。至于分钱,有时候人难免关心则乱,毕竟都是自家的事,但其实借助外部专业力量可能更客观,例如香港就有很多家族企业通过信托管理家族资产,用制度保障“家中有粮”。

  子女接班非唯一选择

  但是“人”的问题涉及太多非技术因素,传承的意愿有多强、经营的能力有多强、家族情感、利益纠葛等等,还有继承人经营理念,认知水平,这些都不是可以简单去判断或通过制度设计去解决。

  既然“人”的变数最大,最不可控,我们又怎样做好传承?我觉得最重要,还是第一代要放平心态,子女不接班或接不了班,不一定意味着失败。美的创办人何享健把公司交给职业经理人方洪波带领,做到了白色家电全球第一;方太集团通过家族委员会加董事会,把家族事务和企业经营分离,这些都是成功的传承例子。

  事实上,把企业交给更专业、能力更强的人,反而是对企业、对家族最大的负责。何况很多职业经理人原本就是跟老板一起打拼多年的老部下,早就跟企业合二为一,值得信赖。虽然选人最难,但只要紧记传承并非死死地攥紧,而是要稳稳地传递,布局好了,交接棒自然便顺利了。

  (作者为天九企服董事长兼CEO)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