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天才发明家巴克明斯特.富勒(Buckminister Fuller)有言:“如果只是对抗既有现实,你永远无法促成改变。若想促成改变,你得打造新的模式,好让既有模式显得老旧过时。”正是与其泛泛之说,不如身体力行、付诸实践。
无论是学有所长的经济学家或是新企业人,现在都是时候检查脑海中固有的“存货”,并用更能符合现代需求的图像,与时俱进。笔者近日阅毕拉沃斯(Kate Raworth)的《甜甜圈经济学》一书,颇有启发。本文是分享笔者阅读该书的心得,并阐述对经济学家如何有利国计民生的期待。
拉沃斯用图像象征各种新经济思考,主要有下述三项。
(1)改变目标(甜甜圈)看见全貌(将环保嵌入整体经济)
多年来,经济学一直以GDP作为主要的经济增长衡量指标,并把GDP成长将所得、财富不均合理化,因此生态遭到前所未见的破坏。在21世纪,人类需要树立更远大的目标:在保护地球生态的前提下,满足大部分人的需要。甜甜圈总结这个目标,探索如何能让经济以平衡的方式循序渐进发展。
主流经济学在描绘整体经济时,只用一张范围有限的图片(“循环流向图”),内容只包括效率、自由放任、家户行为等。现在是时候重新描绘经济,将经济嵌入社会与自然的环境当中,催生新的论述,包括市场力量、国与国之间伙伴关系、家庭的核心角色,以及再生资源的创意。最近,新鸿基地产旗下九龙站环球贸易广场(ICC)成为亚洲首幢建筑物荣获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颁发“领先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LEED)5.0版(既有建筑:营运与维护)”铂金级认证。这是将再生能源创意付诸实践的范例。
企业重视ESG 符合现代价值
今年10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李东荣在2025金融街论坛科技驱动ESG升级分论坛致辞中指出,在国家“双碳”目标指引下,内地企业对ESG(环境、社会及管治)的认知正从“被动履行”向“主动担当”转变,愈来愈多的企业将ESG视为可持续发展和业务增长的新引擎。相关研究也表明,ESG评分较高的公司具有相对较好的盈利能力和较低的系统性风险,进一步增强社会对ESG投资价值的信心。这是一个符合现代价值的趋向。
(2)培养有社会适应力、能与别人相处的人才
在20世纪的经济学核心,源于古典经济学大师亚当斯密在《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所描绘的理性经济人:自利而且各自独立,精于计算,而且能够主宰自然。这是事情的一面,另一面是,人性远比理性经济人还要丰富,具有社会共融性,相互依存,彼此合作、信任,价值观偏向依赖自然生态。
笔者最近在广州刊物《南风窗》看到一篇研究报告,表示内地青年在2021至2025年聚焦于数字社会与情感结构。青年学生的选题融合了人类学、社会学、传播学、经济学、心理学、技术伦理等领域,呈现方式也愈来愈多样。可见内地正加紧培养有社会适应力、具备广阔视野及多元知识的人才。
香港的高等教育课程亦考虑到上述提及的另一面,如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着重全人发展,致力与时并进,推行多元化教育,包括与海外和内地交流及文化考察;音乐、体育和艺术项目;语文学习活动等,借以促进个人成长、拓阔视野。同时,透过各项奖励计划,让同学实践梦想、发挥创意、开创潜能、培育领袖才能。这样,便可以培养有独立精神,勇于开拓新天地的一代。“少年强,则国强”(梁启超名言),可以预期。
建绿色新能源 打造循环经济
(3)创造考量再生的设计
长久以来,经济理论总认为优美的环境为奢侈品,只有富有的人才负担得起。污染会先恶化,之后才会改变,而经济成长最终将环境变得干净,但这样的法则并不必然存在。生态破坏并非完全是落后的工业设计使然,新科技如AI、算力等耗电量甚大。这个世纪需要能够驱动再生设计的经济思维,由此打造出循环经济(而非线性经济),重新完整参与地球的生命循环过程。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到“美丽中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包括绿色生活方式基本形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多初步形成。笔者看到,内地的发展正沿着这个可持续方向。笔者亦看到,中电的产品设计也是沿着这个思路,鼓励香港工商及住宅客户安装太阳能或风能发电系统,再行接驳至中电电网后,便可获更便宜的上网电价。
这些新思考方式的原则、模式,符合新时代潮流,能帮助经济学思想家与时俱进,产生出新的经济思维。
我们今天处身的世界变化十分快速,而且充满不确定性。企业家既要放眼未来,安排好资源配置、作出中长期部署,亦要务实,聚焦于存在而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有真知灼见的经济学家为整体社会发展献策的着眼点,宜放在此两方面。
笔者建议,在未来一段时间,经济思想家可融会贯通上述三种思考方式,结合产业群发展趋势,提出可行的具体建议,以利促进国计民生走向更高层次。
(作者为理大工商管理博士、资深金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