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年今日开启,全港百万中小学生今日又要收拾心情、重返校园,继续求取知识、陶冶品性和锻炼身体,迈向成长的人生道路。
不过,在“开学了”这一美好声音响起的同时,却传来了一些令人不安以至震惊的消息;有教会团体在开学前夕发表一项调查报告指出,约一半的中学生感到不愉快和患上不同程度的抑鬱症,其中又有约半数甚至有自杀的念头和倾向。
这真是太骇人听闻了。所谓“未知生,焉知死”,才十多岁的青少年、大孩子,应该“快活不知时日过”,又怎会经常感到不愉快、抑鬱以至要死?这不是太危言耸听了吗?
有关调查报告,在这个新学年开始的时刻发表,是并不恰当的。无疑调查报告未必冇依据,香港青少年普遍意志比较薄弱、抗逆能力不强,也是事实;但这种负面调查报告,只是罗列出一些数字,却未有详细、深入分析其成因及提出解决办法,是严重不足和不负责任的。社会公众和传媒一向都认为,对学童轻生等新闻报道要谨慎和找出原因,如功课压力或家庭不愉快等,但不宜过多渲染,以免产生“连锁效应”。这是不无道理的,而面对类似的负面新闻,学校老师和家长的讲解和引导十分重要,一定要及时消除不快情绪和影响。
事实是,近年在港人社会整体,一些负面新闻和所谓的调查报道也颇有市场,情况同样值得关注。任何社会都不会十全十美,都必有负面新闻,但作为媒体、议员或社会团体,不去讲高铁通车带来的重大意义和经济效益,不去讲大规模填海造地的必要性和纾缓“上楼难”的迫切性,却大讲什麼车站某一处有漏水、填海会赶绝某一些生物,以至政府动辄得咎,最好什麼也不做,但到时嘈得最大声的不又是这一群“负面专家”?
今天开学了,应大讲港队亚运“夺金”佳绩和高铁通车,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