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港股 > 正文

共享经济的消亡/徐佩芝

2019-11-22 04:24:0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在短短三年间,共享单车热潮席捲中国各大城市。单是2016至2017年,中国便出现41家共享单车公司。然而倒闭潮在去年夏天爆发─业界龙头Mobike摩拜单车被收购;香港的Gobee.bike及Ketch'Up Bike相继结业;ofo小黄单车也面临大量用户排长龙、围堵写字楼要求退按金的淒凉局面。其间,有大量打着“共享”旗号的企业雨后春笋般出现,充电宝、雨伞、按摩椅、工具箱,甚至篮球,或现正挣扎求存,或悄无声息消亡,不少人说这是“共享经济”的寒冬。

  “共享”概念的企业一般非常看重资产付出,其前期投入、中期营运、后期维护所产生的成本都十分惊人。Airbnb近年推出“Plus”新房源系列,加入计劃的房东必须提供WiFi、影音设备、全套厨房等设备在内标準服务,通过专人评估后,可优先在Airbnb网页上显示。此外,Airbnb通过与第三方合作,在美国和日本推出共享住宅Niido Powered by Airbnb和Yoshino Cedar House。这些举措让Airbnb的可塑性更高,服务也更具标準,像一个酒店集团,但也变得不像共享经济,离创立时“气垫床+早餐”的概念越来越远。

  另一方面,Airbnb、Uber和滴滴出行本来为“共享”概念中“共享空间”和“共享出行”的代表,但经过多年市场竞争与磨练,三家企业正寻求转型以迎合消费者。

  共享经济本质是短暂出售閒置资源和时间,在此概念下,Uber与滴滴出行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司机平日有工作,只是在休息或上下班时间顺路接人赚外快,但实际情况是两个平台上的司机大部分都是全职司机。此外,两者也越来越倾向加强对司机的掌控性来减低不确定性。

  有人说是人性的险恶毁了共享经济,Airbnb的租户打扰社区邻居的事情时有发生,亦有租户恶意破坏房子或利用房子从事违法活动;滴滴出行中最接近“共享”概念的“顺风车”亦因接连发生女乘客在搭车时遇害而停止营运。

  亦有人说是交易成本毁了共享经济,如果需要步行10分鐘与邻居“共享”一个閒置电钻,再用10分鐘回家,然后用10分鐘再归还给邻居,或许自己买一个电钻更加快捷。至於未来,共享经济会如何发展,会不会有全新的共享模式加入战场,或许只有时间才能知道答案。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