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港股 > 正文

安里人语/古蹟保育 商业与文化协调\徐佩芝

2021-08-27 04:23:5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拥逾八十年历史的中环街市,活化工程耗资逾五亿,停用十八年后终于重开,吸引大批市民前往“朝圣”。市民近年日益关心本港的历史文物,希望保留其历史、建筑及美学价值。虽然如此,主张善用土地发展的团体认为保护古旧建筑物令财政遭受重大损失,难以达至经济效益。事实上,香港在历史建筑保育表现不俗,多个项目在保育后成为热门的打卡地点,带动社区和本地发展。

  市建局一直以创新设计活化不同历史建筑,除展现其建筑风貌外,也可赋予生命力,推动经济及文创发展。香港现时完成了多项历史建筑活化工程,包括前中区警署(现为“大馆”)、前水警总区总部(现为“1881”)、旺角上海街的战前及战后唐楼群(现为“618上海街”)以及前北九龙裁判法院等,部分项目更获取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奖。虽然湾仔的蓝屋未能做到商业运作模式,却能做到“留屋留人”并注入艺术元素,新旧冲击带动整个社区的活力。

  近年市建局在建筑活化渐有起色,主要原因是拒绝以纯商业考量为大前提,摆脱旧有活化模式;相反,重建策略是以本土优先,照顾社区需要,并加入文化保育,主打文创艺术路线。多个历史建筑活化工程完成后引入本地小店及初创企业,打造出一个本土品牌乐园,为旧建筑迎来商机。店舖和场地也会利用独特的主题和创新的产品吸引本地市民光顾,例如文艺工作坊、市集和宠物友善商场。大馆、PMQ、饶宗颐文化馆和南丰纱厂等地点吸引市民前往消费打卡,拥有可观的客流量,此比起以古蹟招揽外地旅客来刺激经济,向本地市民入手更为可取。

  历史保育对塑造一个地方的文化、个性及特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香港目前的活化项目仍在探索合适的活化模式,如何令社会达至经济可持续发展及与历史兼容为社会贤达长远面对的问题。虽然保育历史建筑的原意并非是达到经济效益,但是香港邻近地区,如台湾、日本及澳门的建筑活化后能做到保育与社会发展共存,并吸引大量外地游客参观,为当地经济带来庞大收益。因此,港府及市民不应低估活化历史建筑物的成效;相反,保育对经济也会带来额外的益处。

(作者为安里控股董事总经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