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内地家庭的置业选择趋理性,楼市未来更可能进入结构性格局。\大公报制图
双节临近,地产商期待“黄金周”能够刺激住宅销售。然而,市场情绪恢复无法一蹴而就,家庭部门的置业选择愈发理性,楼市未来更可能进入结构性格局:高线城市与低线城市、投资需求与刚性需求、核心区与老破小、新盘与二手等方面均出现极大分化。
内地地方政府多数是在8月底推出的“认房不认贷”,掐指算来新政即将满月,一线城市的新盘销售取得不俗成绩。“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最新披露显示,今年第39周(9.18至9.24),监测重点15城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量为2.4万套,环比上升58.1%,连续第三周上涨;重点城市的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量已回到年中高位。具体来看,9月前三周的成交量较上月同期走高15.4%。
另据克而瑞统计的64个重点监测城市商品住宅供应规模数据显示,今年第38周和第39周,全国重点城市取得预售证面积分别为590万平方米和437万平方米,相较9月首周显著增加。
二手方面,核心一二线城市9月以来挂牌量也明显增加。但相较于新盘,二手市场恢复进程偏缓。“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数据显示,累计来看,截至9月24日,重点10城二手住宅成交4.5万套,较8月同期微降1.2%。客户和业主的心态也变得更加理性,虽然挂牌量有所上升,但成交量、成交价基本稳定。优质项目有微涨,“老破小”则无人问津。
政策松紧不同 城市间存温差
楼市回暖情况在不同城市间存在“温差”,最主要原因在于此前楼市调控政策的松紧不同,被抑制的购房需求也各异。总体来看,高线城市市场情绪回升普遍高于低线城市。在“认房不认贷”政策落地前,多数低线城市执行政策限制条件已较为宽松,新政对市场的带动效果较为有限。随着前期积压的购房需求释放完成,核心城市成交量或逐渐趋稳。
由于居民收入预期尚未恢复,地产销售依然面临一定压力。也因此,在各地政府优化“认房不认贷”政策的背景下,市场情绪集中释放后很快趋稳。据“房天下APP”统计数据,各地在楼市宽松政策出台当周项目访问量普遍提升,但第38周(9.11至9.17)多地项目线上访问量下滑,显示客户置业整体较为理性。
地产不再是首选配置资产
更重要的是,大众对于楼市预期的转折,使得地产不再成为家庭部门首选的配置资产。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与嘉信理财日前联合调查显示,中产阶级的高端消费及投资楼市意愿明显下降,而对于储蓄的意愿却在上升。调查显示,希望储备创业资金的受访者从去年的三分之一降至27.8%;只有约18%的受访者表示持有股票,这是自2017年调查以来的最低水平;35.4%的受访者声称不再拥有投资性房产,较去年上升21.3个百分点。
居民购房观念更加理性,即使“认房不认贷”利好释出,房价与交投的反弹都很温和。过去楼市火热之时,调控政策稍有松绑,即会出现居民抢购的情形,恐怕在未来不会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