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虽然日本实行了多年的负利率政策,但当地的经济和通胀一直没有明显上升。
告别负利率时代后,日本正式开启货币政策正常化。但作为首个实施量宽及负利率的国家,缘何长期以来通胀低迷,其间日本经济又做出哪些调整,对于当下的中国来说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日本大衰退始于1990年楼市泡沫的破灭,通常情况下楼市周期不过6、7年时间,但以美元计价来看,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持续30年停滞不前。日本政府“错”在哪里?
救市政策太迟
首先,日本在危机初期错失救市窗口。1990年楼市爆煲,拖累企业的资产价格与银行贷款急跌。日本央行1991年才开始降息,直到1995年利率降至零,但彼时企业部门与家庭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已被击穿,大衰退不可避免。
日本政府其后做出多番补救,1999年正式实施零利率政策,惟2000年互联网泡沫危机使得经济雪上加霜。日央行于2001年推出“量化宽松”,开始购买日本长期国债;2010年又推出“广泛量宽”政策,购买企业债券、商业票据和ETF等风险资产。
但在流动性超级宽松的背景下,市场的通缩预期依旧难以逆转。2013年3月,黑田东彦担任日央行行长后,宣称通胀目标是在两年内升至2%,并在2016年采用负利率政策、实施YCC(收益率曲线控制)。此举无异于告知居民“物价一定会上涨”,刺激银行储蓄转化为消费与投资,最终换来日本通胀的升温。
人口老化过快
其次,人口结构变化也是经济大衰退的诱因。尽管日本政府积极采取各种刺激措施稳增长,却无法弥补劳动人口下降造成的伤害,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宏观调控政策在应对老龄化问题时的局限性。
日本工作年龄(15-64岁)人口占比在九十年代见顶回落,从1990年的69.7%下降至2022年的58.5%。老龄化的加速一方面阻碍了社会的创新步伐,另一方面由于劳动力的收缩,抑制了人均GDP的上升。
拉长时间来看,泡沫危机之后到现在,日本人均GDP一直在4万美元上下波动。其实放在快速老龄化的环境下,取得这一成绩殊为不易。那么,经济政策又做“对”了什么?
产业技术升级
为应对人口红利消失、土地价格下行、国内市场饱和等一系列挑战,日本政府开始加大基础科研领域的投入。1995年,日本出台了《科学技术基本法》,计划每年向科学领域投入4万亿至5万亿日圆。自2000年白川英树夺得诺贝尔化学奖后,几乎每年都会涌现出日本获奖者。
在芯片制造领域,日本在19种必需材料中垄断了14种材料生产。2019年7月,日韩因二战劳工赔偿问题产生摩擦,日本政府限制对韩出口三种关键半导体材料,在芯片制造上实现了对后者的“卡脖子”。
企业转型出海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退无可退的日本企业重拾全球化扩张之路,历史上金额最大的10个跨国收购案例,都是在2000年以后发生的。2011年,日本企业的海外资产规模相当于本土的1.8倍,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很好的对冲了当地需求的低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