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港股 > 正文

一点灵犀/香港零售业的“产能去化”\李灵修

2024-05-16 04:02:4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顺丰速运去年已率先推出“深港半日达”活动,方便港人跨境购物。

  日前有报道称山姆会员店即将开通跨境配送业务,香港用户在线购物超599元人民币即可享受免费服务。外界担忧本港消费雪上加霜,进一步加剧店舖执笠潮。笔者认为,香港消费“产能去化”已是必然,行业转型的关键在于竞争力的提升。

  北上购物蔚然成风,商家自然不会放过其中机会。早在去年底,顺丰速运就已推出“深港半日达”活动,方便香港山姆会员跨境购物。其后京东也有跟进,面向港澳消费者提供“宅配到家”服务。山姆亲自下场招揽生意,其实只是时间问题。

  购买力出现虹吸效应,本港消费业倍感压力。市传复活节假期当月,全港食肆共计300间倒闭,甚至出现“执笠关注组”在社交平台爆火,行业悲观情绪蔓延。官方统计显示,3月份香港零售业总销货价值估计为312亿港元,按年跌7%。

  竞争加剧刺激创新

  遥想去年通关伊始,专家将港人北上归结为人民币贬值、报复性外游等原因,但眼见“湾区购物团”日益壮大,已非上述周期性因素可以解释,深层次的经济学逻辑值得探讨。

  后疫情时代,内地消费者追求极致性价比,行业内捲程度愈演愈烈,执笠潮不是香港独有。统计显示,去年内地有21家百货商场停业,其中包括永旺、百盛、解百等传统知名品牌。截至今年3月底,又有10家老字号百货关门,其中5家退出市场,5家拆除改建。

  须强调的是,产能去化也是创新升级的根源。如果市场需求强劲,企业总有“容易钱”可以赚,主动求变的动力是不足的。而在供大于求、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商家才会迎来自我进化的契机。所谓产能去化,不仅是行业内部的汰弱留强,更是核心生产力的提升。

  以内地山姆店为例。近年来山姆积极转向研发型采购,主导上游产业链的整合,指定商家生产“特供商品”。而在“销售爆款”的诱惑下,供应商也愿意与山姆达成合作。正是借助采购规模优势,山姆将货品做到“平价优质”,且极具不可替代性。

  在笔者看来,消费北上只不过是内地产能去化冲击波的外溢表现,反衬出香港同行的整体竞争力不足。香港若想跟上内地步伐,除了老生常谈的改善服务质素,更重要的是练好内功。

  香港电影前车之鉴

  事实上,香港已有一个行业完成了产能去化的进程,那就是香港电影业。

  上世纪80至90年代中期,香港电影业空前繁荣,在中国台湾、韩国、东南亚等地形成了极强的票房号召力。但到了千禧年前后,荷里活电影全球化势不可当,“小投资、求新求快,缺乏原创性”的港产片不再吃香,逐一丢掉了海外市场份额。

  不过,2004年实施的CEPA(《内地与港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为香港电影业提供了机遇窗口,两地合拍片不再占用引进片的额度,内地庞大的电影市场就此打开。但合拍片模式对港产片发展也带来挑战:一是产业北上后,制作费用水涨船高,低成本电影空间被压缩;二是合拍片的题材更关注内地视角,老港片特色难再彰显。

  长久以来,香港电影人一直试图在市场化与本港化之间取得平衡,近年就诞生出不少佳作案例,如《神探大战》(2022年)与《九龙城寨之围城》(2024年),均在“动作类型”的框架下讲好了“香港叙事”,可以说既叫好又叫座。

  在产能去化的背景下,香港电影业已有前车之鉴,没理由香港消费业不会取得成功。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