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人行创设的两款流动性工具,虽然资金规模不大,但其背后的象征意义非凡。\AI制图
在本周二(24日)公布的金融政策组合拳中,最为超乎预期的举措就是,人民银行创设的两款流动性工具——互换便利与专项再贷款。尽管从绝对总量来说,所涉及资金规模并不大,但其背后的象征意义非凡,内地股票资产历史上首次成为信用扩张的抵押品。
所谓“互换便利”,即是允许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以股票ETF、沪深300成份股等资产作为抵押,换取人行的国债、央票等获取流动性支持,且相关资金只能用于投资股市。首期创设规模为5000亿元(人民币,下同)。
降低利益输送风险
目前决策层仍未披露“互换便利”的操作细节,但考虑到目前人行的资产负债表上仍有2万亿元国债,短期内足够支持换券交易、无需新增购债。这也意味着,人行不会因此扩表,也不会投放基础货币。而换取国债、央票的金融机构,大概率也是通过抵押的方式获取资金后入市。
在此过程中,虽然人行的资产负债表没有承接股票资产,但实际上股票ETF(交易所买卖基金)、沪深300成份股已成为了信用扩张的抵押品,相当于人行在为股市背书,这在内地货币政策历史上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
美国政府也曾于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推出过类似工具──定期证券借贷便利(TSLF),允许一级交易商以低流动性的证券作为抵押,向美联储借入高流动性的国债,便于融资后增持股票稳定资本市场,TSLF后来在2020年疫情期间又再度启用。
相比于央行直接下场炒股,此类流动性工具的最大好处在于,投资决定全部由金融机构以市场化的方式完成,极大降低道德风险与利益输送的可能性。
至于“专项再贷款”,则是面向回购股票的上市公司提供的融资支持。具体流程为,商业银行先为上市公司发放优惠利率贷款,利率在2.25厘左右,然后再向人行申请再贷款资金支持,提供的资金支持比例是100%,再贷款利率是1.75厘。首期创设规模为3000亿元。
提升股票回购力度
由于当前沪深300指数股息率在3厘作用,上市公司借入2.25厘的贷款,其中存在明显套利空间,有利于提升A股的回购力度、吸引长线资金入市。
自今年两会的首次亮相后,中证监现任主席吴清始终将“加大上市公司分红”作为工作重点。根据信息披露数据,2024年上半年,A股共有1644家上市公司实施回购,数量较去年同期升135.19%;回购金额合计达992.84亿元,同比增195.15%。可以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对照美股行情,“Buy Back”策略也一直都是支撑牛市的核心因素。2024年上半年,标普500指数公司回购股票总额达4720亿美元,同比增长21%。高盛预计,2024年回购总额将达到9250亿美元,2025年更有望突破1万亿美元。
近两年来,中央汇金公司多番出手增持A股,力度不可谓不大。据不完全统计,国家队今年购入的股票ETF就有7500亿元,去年则买入1100亿元。两年合计规模达8600亿元,已超出两款创设工具的初始规模(8000亿元)。但之所以外界今次给予很高期待,是因为新型工具得到人行背书,并且将银行、非银金融机构、上市公司等市场主体凝聚起来、形成合力,共同打造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