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港股 > 正文

一点灵犀/经济提质增效 民企担当排头兵\李灵修

2025-02-20 05:02:1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内地民营企业在融资方面仍遇到不小挑战。\AI制图

  时值中国经济进入新旧动能换挡期,由重基建投资向高质量发展逐步转型,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价值日益凸显。今次民营企业座谈会的召开,对于提振社会信心的作用不言而喻,也为潜在科技突破保驾护航。在此过程中,民企面临的融资挑战值得重视。

  观察与会企业背景可发现,名单涵盖人工智能、高端制造、信息通信、人形机器人、航空航天等诸多高科技领域。可以说,既是产业革命的主战场,也是中美博弈的热厨房。

  稳增长亟待新动力

  眼下中国经济环境错综复杂。外部来看,“特朗普2.0”关税战方兴未艾,中国外贸形势不确定性较强,同时美国也再加大对华技术封锁力度。内部来说,楼市步入止跌企稳阶段,地方政府挥手告别土地财政时代,基建投资的乘数效应持续下降,稳增长亟待寻求新动力。

  在内外压力之下,中国经济的升级方向在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产业结构也要从过去的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移。去年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十大工作任务之首。

  民营企业一直都是中国技术创新活力最强、创新效率最高的群体,理应在本轮技术创新浪潮中扮演关键性角色。从2012年到2021年,民企申请专利的数量占比一路从29.4%上升到51.4%。到了2024年,中国有效发明专利中,专利权人为民营企业的比例已达到73.5%。而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政府部门的定位聚焦于投资基础科学和建设基础网络,进而带动并鼓励民企提高在科创领域的投入。

  中小企贷款成本高

  不过,民营企业在融资方面遭遇了不小的挑战。

  首先,外资背景的创投资金正在大幅流出中国。2024年,外资机构在中国风投领域的占比仅为20%,大幅低于过去60%占比的水平。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美国加大了对华技术封锁的力度,白宫将创投脱钩视为对中国科技“卡脖子”的重要手段。

  其次,中国本土创投资金的上市退出渠道受阻。一方面,中国企业赴美上市面临着严峻的监管风险;另一方面,A股市场的IPO规模仍未完全恢复。由于投资回报预期不稳,创投机构的避险情绪明显上升,投资规模也相应缩水。

  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投资市场共发生案例数9388宗,同比下滑11.8%;披露投资金额6928.26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23.7%,连续两年下滑。(见配图)

  再次,在非科技行业,中小民企相对国有企业的贷款利率,普遍要高出2至3个百分点,且贷款期限更短、审批时间更长,金融资源配置存在结构性失衡。

  虽然近年来针对民企融资的支持政策持续有来,但无论是从资金规模还是落地效果来看,民企所得到的金融服务与其经济发展地位并不匹配,未来仍有较大的发力空间。

  鉴于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国资机构也在通过参与设立“引导资金”涉足创投领域。事实上,官方资本已成为创投领域的主力军,但限于考核体系的保守性,在投资过程中往往呈现出“风险厌恶”的特征。这也是中央政府近来反复强调“耐心资本”与“大胆资本”的根本原因,期待今次座谈会后能有所改善。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