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港股 > 正文

工银智评/关税对美国经济冲击逐步浮现

2025-09-18 05:02:2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自今年4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加征“对等关税”以来多次延期,美国对多数国家的新税率于8月后才正式生效、对中国的税率目前暂缓至11月。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拉长了关税对物价的实际影响周期。同时美国企业仍在消耗前期“抢进口”累积的库存,短期内延缓了加征关税导致成本上涨对进口商品最终价格的影响。

  最新数据显示,美国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暂时降温,但通胀对产业链的影响逐步开始呈现。首先,8月PPI低于市场预期,环比下跌0.1%,同比增速降至2.6%(前值:3.1%)。其次,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延续温和上升趋势,8月CPI环比上涨0.4%,同比增长2.9%;核心CPI与上月持平环比上涨0.3%。随着关税导致商品价格上升的效应持续显现,8月之后对通胀的影响将会更加明显。经分析通胀数据变化,我们认为前期关税主要影响产业链上游(对PPI的抬升较为明显),但对消费终端价格(CPI)的直接抬升效应相对有限,因此核心商品价格增速较为温和。

  从关税的角度分析美国经济,我们认为生产端数据揭示了近期关税对于经济的影响集中在“预期链条”(即关税率本身尚未改变,但通过改变经济体中企业和投资者的预期影响经济),主要被供给端“量”的变化所吸收。换言之,加征关税预期推动上、中、下游企业提前增加库存,由此造成美国供给端数据“繁荣假象”。其次,预期效应主要被“进口量增多”、“耐用品产量增多”、“零售让利增多”三种效应吸收,并表现在零售销售数据上。具体来看,零售商通过降低其利润来减低进口成本转移到消费者,尤其是服装行业,药品、医疗器械行业等零售利润较丰厚或进口成本占比不高的行业。但由于电视、电脑、通讯设备的零售利润相对较低、且国外成本占比较高,因此CPI篮子中信息技术产品分项价格上行明显。

  如果9月后关税对通胀进一步显现,经济数据加速下行,加上美联储的“独立性”承压,议息会议或面临更艰难的决策过程。美元指数预计在震荡中延续中枢下行走势,而美债利率曲线的“牛陡”特征(即短债利率曲线的降幅大于长债利率曲线)料更加明显。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东南亚研究中心)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