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商业 > 正文

疫下短视频救出版?之一/电子书vs纸本书 蚕食or反哺

2022-12-08 04:23:2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萧欣浩

  编者按:

  以#BookTok作为标签的短视频荐书活动伴随2020年疫情开始,并在之后的两年多里迅速走红,于欧美掀起阅读风潮,纸本书重新成为年轻人之间的流行。其累计超过630亿的观看次数,为每况愈下的实体出版似乎打上一剂强心针,一时间引发热议。这种繁荣是电子媒介进入传统出版后的黄金拐点,还是疫情下偶然诞生的海市蜃楼?面对技术浪潮的高歌猛进,从出版社到作家、读者,都在主动出击、作出改变,大公报推出“疫下短视频救出版?”系列专题,透过作家、读者,以及香港、内地出版社的讲述,探究他们各自选择背后所折射出的坚持以及担忧。

  周四中午11点,萧欣浩出现在浸会大学温仁才大楼11楼的办公室里,小小一间办公室塞得满满当当都是书:几个高高书架已经塞满,办公桌上又堆了若干,座椅后的空地挤着牛皮纸箱,隐约露出里面的一角书脊,书架之上放着一个盛书的搬家袋,高得几乎要顶到天花板。

  书柜旁边还放着一只行李箱,是他专门用来搬运图书的。“每次搬书都很辛苦,因为数量多、重量重,如果用电子书就不会有这个问题。”

  在成为作家之前,萧欣浩首先是一个读者。生于上世纪80年代,他几乎可以说是与电子阅读共同成长。在他的记忆里,最初对电子阅读的印象是台湾网站上的电子版图书。“那时候台湾网站上的书会便宜一点,然后有一天发现,咦?怎么会有电子版?但那时对于电子版其实是没有概念的,还是读纸本书比较多。”

  开“屏”有益 解决书籍运存问题

  真正深入地接触电子书,是萧欣浩2013年开始教书之后。“从学术性书籍到饮食类书籍、杂志,我都会买来看。”因为对他而言,一方面电子书价格相对平一点;更重要的是,电子书便携,他不仅可以在通勤路上随手点开阅读,更可以帮助他减轻图书的搬运之苦,“少很多负担。”此外,萧欣浩平日爱看饮食杂志,但看完之后如何处理是个大问题,“如果扔了,回头再想看就找不回了;放着越储越多,香港空间狭小也颇为难。后来有了电子杂志,储存不占用现实空间,放在电子图书馆中真的很方便。”

  电子书的好处如此之多,以至后来他在准备出版自己的书籍时,出版社提出是否有兴趣同时出版电子书,萧欣浩欣然同意。“我发现年轻一代越来越多的人在通过电子媒介看书。无论是YouTube还是TikTok,生活在这个时代,这些是无可避免的。”

  纸本书、电子书、有声书、短视频……萧欣浩也开始尝试以更多的形式包装自己的作品。他会自己拍摄短视频,通过一分锺的短片,简短、快速、易吸收地将书本内容介绍给读者,“先吸引住他们,然后往往就会有人因此去看完整的长篇书籍。”

  然而,粤语有声书市场毕竟有限,加之当前香港少有出版社在电子书方面配套有声书服务,萧欣浩自己制作有声书就避开了这些不利影响,“有声书录制起来确实不容易,录制一次大概需要几个锺,中途如果有失误就要重新录,而且因为粤语录制,所以面向的市场其实并不大。”

  弊之所伏 阅读习惯影响写作

  正如硬币有两面性,在萧欣浩发挥电子平台优势的同时,他也意识到自己的写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平台阅读习惯的影响。不过,他强调并不会改变写作初衷:“对我而言,电子书和实体书只是面对的大众层面和人数的差别而已,我在写作的时候不会考虑媒介的传播性。”然而在写作方式上,他不得不承认,一些潜移默化的改变似乎已经发生:伴随互联网和短视频对生活的介入越来越深,读者的注意力也越来越短,“确实受读者阅读习惯的影响,现在的作者会写短篇多一点,我写饮食贴文的时候也会相对简短。”

  另外,萧欣浩还谈到,电子阅读更加强调图文,对于作者而言,描述性的文字会因此减少,“比如这一页中的图片已经可以非常生动具体地展现你所要描述的这个物体了,那么你的描述性文字就可相应地少一点,否则有些重复。”

  至于电子平台对传统出版的整体影响,萧欣浩仍显乐观。一方面,他表示自己仍会坚持写作严肃的、长篇的纯文学,继续创作那些更加适合生长在纸本上的文字;另一方面,他认为短也是一种优势,“可以先通过电子书吸引大众阅读,引发他们对于看书的兴趣,然后逐步培养大众长篇阅读的能力,最终反过来滋养实体书。”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