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创公司缺乏资金如何生存?”初创公司在成立后18个月内,往往要为资金何来而头痛,除了自掏腰包烧钱,市场有不少风险投资基金、天使投资者扮演伯乐角色,专门发掘具潜质的初创公司,助他们渡过难关。毕竟,在初创公司未有盈利能力下,确是一门高风险的投资,投资者会以“四点”作为投资标準,亦有“三不”。/大公报记者 李洁仪(文、图)
香港天使投资脉络主席谭伟豪认为,以往投资者只能单打独鬥,真正健全的创业环境需要天使群体的互相合作,幸现今的香港初创生态圈越来越多,对投资者而言是好事。
“如果创业三年仍能生存,已很厉害,但可能十有八家已‘执笠’,天使投资者早已预料投资失败率很高!”谭伟豪直言,越早期的投资会越高风险,但未必等同回报可以越大,因此部分天使基金採用渔翁撒网式的投资方法,押注个别“赛道”,看谁家能先跑出。
先要问“Why you?”
身兼香港英诺天使基金合夥人的谭伟豪,会跟合作夥伴共同研究约20家公司,从四个角度筛选其中一家作为投资对象。“Why you(为何是你)?”谭伟豪认为创初公司首先要问自己,为何投资者要选择你,其次是idea(意念)是否能明确解决痛点?是否创意创新?有否“护城河”?
“如果大家也经营共享单车,没有‘护城河’可言,只能靠资金多而突围。”谭伟豪举例说,无人机製造商大疆採用的晶片属於自家研究,成功筑起一道技术护城河。
谭伟豪续说,从企劃书、技术团队、金额、竞争对手等因素考量,最少要花费一至两个月时间,才决定是否投资有关初创公司,在拣选投资时亦有“三不”,即“夫妻档,不投;创办人健康状况差,不投;管理团队目标欠一致,不投”。
创业者须具热诚
曾经有人问硅谷投资者Peter Thiel如何可投得Facebook,他的答案是看好社交网络的发展方向。除了注重大方向,海阔天空创投合夥人文立提到,天使投资者典型做法是倾向先作小额投资,视察创业团队在发展过程中的应变能力,是否做到在有限资源下解决问题。
文立续说,天使投资者会对初创公司作出多轮的跟投,从而持续加强创业者与投资人的信心。
“我时常跟创业者说,天助自助者,你踏出一步,人家(投资者)也会前行一步。”文立不讳言,所有“伯乐”不会无止境地单方面付出,创业者的努力亦是成功的因素,“创业者要有一股热诚,让人感到有追求的心”。
一直有投资初创公司的高宝集团创始人兼执行主席韩世灏,曾修读精神病学,在选择项目投资时,他倾向着重创初公司团队的心理质素。“100个创投项目,成功率可能只有两成,但平均首两年半要蚀钱,五年才能收支平衡,加上在欠缺资金的状态下,需要视乎创办团队的承受能力”。
韩世灏认为,企劃书写得过於冠冕堂皇,可能很易吸引投资者,但当有资金后,反而或会造成不够“贴地”,影响创业团队的积极性。他续说,该公司每年会投资10至20间公司,以分散风险,惟会以海外项目为主要投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