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田湾点经 > 正文

金融科技上市潮(之二) | 改名与割席

2020-11-01 04:23:43大公报 作者:李灵修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金融科技到底属于金融还是科技行业,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从各家企业的改名举动,已能看出其对自身定位的迁移。

蚂蚁在宣布启动IPO的前一个月,正是将工商注册名由“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改为“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其中最大看点就是用“科技”替代了“小微金融服务”,即淡化公司的金融属性。

而在资本市场上,金融与科技行业的估值不可同日而语。蚂蚁集团本次两地上市发行市值约为2.1万亿元人民币,已然超过国内“工(1.79万亿)农(1.13万亿)中(9538亿)建(1.61万亿)”四大国有银行的规模。但事实上,蚂蚁主要利润均来自传统金融服务,特别是信贷业务。四个月前,原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在出席一场线上会议时透露:“蚂蚁金服100亿的利润中,有45亿来自于重庆的两个小贷公司。”他所指的两家公司正是蚂蚁集团旗下“花呗”、“借呗”的运营主体。

京东数科的前身则是2013年成立的“京东金融”,至2018年独立拆分后才改了名字。在此期间,公司经历了业务重心的转变,由最初通过“京东白条”吸引C端市场的流量,到后来受到支付宝与微信支付的挤压,被迫在B端市场发力,着力运用科技手段帮助金融机构、商户、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招股书显示,金融机构数字化解决方案、商户与企业数字化解决方案等两项业务占公司营收占比分别达41.48%、52.37%。

在上市前完成“割席”的还有陆金所。众所周知,陆金所诞生之初是以P2P平台的面目示人,并很快成长为内地最大的网贷企业。但随着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的深入推进,陆金所经历了痛苦的“去P2P”过程。在2019年8月开启转型前,陆金所旗下的存量P2P网贷余额有近1400亿元人民币。其后,陆金所转向助贷模式,对接机构资金。截至上半年末,陆金所存量P2P的资产比例降至12.8%,贷款最晚到期时间为2022年。

须注意的是,内地政府对于金融科技的监管态度一直是“先发展后监管”,在行业发展初期较为包容,当风险暴露时再采取针对性整治措施。马云日前抨击金融行业抱残守缺,指“当舖思想非常严重”。但要知道,金融科技企业长期标榜“科技”属性,不受存贷比、拨备率等金融行业指标约束,野蛮生长之余亦埋下不小的合规风险。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