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田湾点经 > 正文

金融科技上市潮(之三) | 估值紧箍咒

2020-11-08 04:23:42大公报 作者:李灵修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蚂蚁集团本周意外暂缓IPO,实为全球资本市场投下“震撼弹”。笔者在上周专栏文章《改名与割席》提到,“金融科技企业长期标榜‘科技’属性,不受存贷比、拨备率等金融行业指标约束,野蛮生长之余亦埋下不小的合规风险。”如今看来,蚂蚁背后的监管博弈炽热,我们也需要重新定义金融科技企业的范畴。

据今年8月份发布的《2020年胡润全球独角兽榜》,在金融科技分类排名中,蚂蚁集团(1万亿元)、陆金所控股(2700亿元)、京东数科(1300亿元)的市场估值位列前三。三间公司的共同点是“背靠大树好乘凉”,母公司阿里巴巴、中国平安、京东均为内地商业巨擘。

研发投入方面,京东数科最舍得花钱。2020年上半年,京东数科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为15.67%,高于蚂蚁集团的7.89%,陆金所仅录得3.3%。可见京东数科的“科技”成色更足。公司对此宣称,在科创板年营收超百亿的公司中,其研发占比仅低于中芯国际,位列第二名。但由于京东数科没有“支付宝”级别的支付工具,金融牌照亦不齐备,金融业务缺乏线下应用场景,因此公司不得不主动求变,近年来选择金融科技公司并不熟悉的2B方向进行转型。

而从员工结构来看,蚂蚁集团的技术人员占比达64%,而陆金所的“销售团队+贷后服务人员”占到90%左右,技术人员仅为1.5%。由此可见,陆金所较为倚重平安集团的金融背景,而蚂蚁集团的互联网属性更加鲜明。

尽管大家不遗余力地提升自己的科技含量,但眼下金融科技企业的主要利润还是来自传统的信贷业务,并通过杠杆放大收益。就在马云等蚂蚁集团高层接受四部委约谈的同时,本周银保监会与中国人行联合发布了《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对互联网小贷公司的杠杆率进行了严格限制,要求在联合贷款中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

按照蚂蚁此前出资比例大多不超过5%估算,过去公司联合贷款业务的杠杆率在60倍以上,但在新规下杠杆水平将降低至16倍。这也意味着,蚂蚁的相关利润会出现萎缩,而金融科技企业未来的上市估值亦将出现大幅调整。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