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田湾点经 > 正文

棉花帝国与产业霸权

2021-03-28 04:24:31大公报 作者:李灵修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莱尔德.贝尔(Sven Beckert)于2017年撰写的《棉花帝国》一书,通过对棉花产业史的描述勾勒出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轨迹。作者在文中坦言,塑造当下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资本主义其实从一开始就与“正当竞争”无关。这句点评放在今日的“新疆棉事件”中依然成立。

  中国目前是全球棉花的产销大国,同时也是最大的棉花进口国,却从未掌握产业话语权。而今次事件的始作俑者BCI(瑞士良好棉花发展协会)正是凭藉其对产业链的控制力,充当起西方钳制中国的急先锋。

  BCI是一间成立于2009年的非盈利公益组织,初衷为“改善全球棉花生产的社会和环境条件”,早期接受世界棉花基金会(WWF)与荷兰拉波银行的资助,但随着自身影响力的提升,阿迪达斯、耐克、H&M、GAP等组织成员跻身为BCI主要赞助商。

  事实上,像H&M、GAP等快消品牌近年屡次爆出“血汗工厂”丑闻,因此也需要BCI这样的机构进行背书。

  BCI从去年1月份开始炒作新疆议题,最早是禁止新疆建设兵团生产的棉花进入BCI系统,其后又以“难以区分棉花来源地”将所有新疆棉封杀。

  这里需要介绍一下BCI对棉花产业链的控制流程:首先,BCI会派人去世界各地的棉花田里认证生产是否符合标准,并在每包认证的棉花上都注有BCI序号;其次,BCI会要求所有组织成员,从上游的纱厂、布料企业,到下游的制衣工厂、品牌商都必须采用BCI认证的棉花。

  正是由于BCI全产业覆盖,使得国产棉花“突围”变得十分困难。现时中国棉花每年产量不到600万吨,市场需求有800多万吨,其中的缺口需要通过进口来填补,而45%的进口棉花来自美国。同时,中国又是棉花制品的主要出口国,BCI的禁令使得棉花产业链工厂必须搬出中国,转移到越南等国继续生产。

  当然,BCI禁令打击的不仅是新疆棉花产业。数据显示,棉花种植业是新疆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植棉收入已占到农业总收入的80%以上,解决当地就业近60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70%以上。

  由此可见,新疆棉花产业如果萎缩,会对当地经济、特别是少数民族就业造成极大冲击。

  此外,美系企业正在检查中国供应链雇佣维族工人的情况,如被发现即被踢出供应链。

  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棉花产业,内地手机摄像头厂商欧菲光因为2017年接受新疆洛浦县转移劳动力700人,在2020年上了美国的实体清单,最终被踢出苹果手机供应链,遭受上百亿的营收损失。2月7日,欧菲光出售了相关业务资产给闻泰科技。

  “新疆棉事件”让我们认识到,在加快攻克“卡脖子”精尖技术的同时,传统产业同样需要自立自强,建立民族产业标准体系,重夺话语权已经迫在眉睫。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