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田湾点经 > 正文

NFT:数字货币的支付突围

2021-04-11 04:23:38大公报 作者:李灵修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数字画《Everydays-The First 5000 Days》。\网络图片

  2021年3月11日,佳士得在线拍卖了一件虚拟艺术品的NFT(非同质化通证),该幅名为《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的数字画作上架十分钟即突破了100万美元,最终成交价格达6934万美元。这也使得原作者“Beeple”跻身为全球身价第三的在世艺术家,而莫奈的名作《睡莲》在2015年拍卖时的成交价也不过5400万美元。

  NFT的全称是Non Fungible Token,直译为“非同质化通证”,是一种将数字商品通过区块链技术来标记所有权等权益的方式,并以数字货币进行交易。即是说,NFT的买家实质上得到的是商品所有权证书,而外界可以通过区块链追溯该商品的所有交易纪录。

  数字产权的概念在当今社会并不陌生,但一幅画的NFT能卖出如此高的价格的确让人吃惊。要知道,NFT的交易只是所有权证书的转移,买家并不拥有商品的使用权。未来这幅画仍然可以在网上随意展示、被网民下载到自己电脑里“欣赏”,甚至被创作者进行修改。这些都是NFT持有者无法阻止的。

  很难说这波NFT热潮与本轮数字货币飙升无关。事实上,比特币“问世”十二年来长期缺乏支付场景,大家似乎都已忘记了它的货币属性,更愿意将其看做是投机性商品。前不久,马斯克宣布特斯拉接受比特币支付,但没有多少人看好前景,盖因比特币的价格波动太大,已然失去了价值尺度的功能。

  比特币的价格不稳定性源于自身的发行机制。最初区块链的发明者“中本聪”只是想设计出一种鼓励“挖矿”的奖励机制,参与者运用计算机的算力解题,藉此获得区块上的比特币。然而,比特币缺乏有形资产作为抵押物,也就是没有“价值锚”作为参照。表面上看,挖矿者也付出了劳动,即耗电又耗“矿机”,但最终得到的POW(工作量证明)毫无实质效用,且与现在的“碳中和”理念相违背。

  此外,中本聪为了让比特币“保值”,还将挖矿上限定为2100万个。但我们都知道,各国央行为了稳定币值,会根据市场需求情况选择投放或者回收货币,而固定发行量反而加剧了货币的价格波动。

  2010年5月22日,一位名叫Laszlo Hanyecz的程序员用了1万枚比特币在网上买了两个披萨,这在当时被视作数字支付的标志性事件。而按照现在比特币的价格,这两个披萨值5.8亿美元,可以买1.5万辆Model 3标准续航版还有找。

  再说回凭借画作赚了大钱的Beeple,他在作品拍卖结束后立即将全部收益套现成了美元。接受媒体访问时,Beeple坦言NFT的价格绝对是一个泡沫。其实有泡沫的不仅是NFT,还有背后的数字货币。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