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田湾点经 > 正文

通胀迷思之三 | MMT:“歪理邪说”登堂入室

2021-05-02 04:23:44大公报 作者:李灵修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结构性通胀时代,长期低迷的消费者物价指数为各国货币政策打造了宽松环境,尽管资产价格已是巨量滔天,但并不妨碍央行持续为市场放水。甚至去年9月,联储局主席鲍威尔在全球央行年会上还引入了“平均通胀目标”的概念。即允许国内物价涨幅在“一段时间内”可以超过2%的通胀红线,反映出美国对待通胀的态度更加宽容。

  对此,前人行行长周小川曾撰文称:“如果按过去的度量方法得出的通胀很低,而资产价格上升得比较多,会出现不可忽略的结果,货币政策的设计和响应难以坚称与己无关。”

  美国不惜一切代价保增速的政治诉求,使得联储局在量化宽松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现代货币理论(MMT)近年来的大流行则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可以说,鲍威尔现在的心境就是—“MMT给我智慧给我胆”。

  现代货币理论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属于“后凯恩斯主义”的一脉,但取态更为激进,长期被学界视为“歪理邪说”。MMT认为在现代信用货币体系下货币等同于债务,是贷款创造了存款,联邦支出则不受收入的限制;与有约束条件刚性的商业银行相比,央行创造货币可以任性得多,只要不发生严重通胀,就可以无限“印钞”。

  MMT其实是凯恩斯主义在货币政策上的应用。但凯恩斯当年较为强调财政平衡,而弱化了货币政策,MMT则主张直接将货币与财政打通,通过财政赤字货币化解除金融危机。现代货币理论的代表学者莫斯勒一度叫嚣:“再严重的金融危机,也可以通过大规模财政救助来解决。”

  目前还没有哪个联储局官员公开支持MMT,但在实际操作方面“身体很诚实”,那就是不断突破限制的赤字货币化。前文有讲到,MMT的实施有个前提,那就是通胀率保持稳定。事实上,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联储持续扩张美元,联邦政府持续扩张国债,美国却没有出现严重通胀。因此,不少人认为现代货币理论是成立的。但货币超发引发了资产价格大涨,结构性通胀的结局就是“富人通胀,穷人通缩”。

  MMT对全球经济的危害也是十分致命的。赤字货币化政策在发达国家中看似行之有效,但为新兴经济体,特别是拉美国家带来的却是恶性通胀、汇率崩溃、经济衰退,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动荡。这就需要解释美元霸权下的国际货币体系症结:美元发行的主权性与美元流通的全球性存在矛盾。

  美联储为全球供应美元,但信用货币发行是需要抵押资产的,美元的信用锚主要是美债,而美国政府通过税收偿付美债利息,美元全球流通的成本其实是由美国纳税人在支付。不过,美国政府只想为自己国民使用美元支付成本,不想为他国民众使用美元支付成本。最终,美联储通过让美元贬值的方式向全球收取铸币税,藉此分摊美元使用费用。联储局赤字货币化是为了美国的经济目标服务,但造成的副作用却由全球来承担。

  拉美等新兴国家仿效美国实行MMT,但欠缺发达的金融体系及开放的贸易体系来满足无限印钞需求,最终导致了灾难性后果。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