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田湾点经 > 正文

通胀迷思之四 | 政策两难与通胀终局

2021-05-09 04:23:44大公报 作者:李灵修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全球疫情的终结漫长无期,各国刻意无视通胀隐患,寄希望通过放水保增长。但归根到底,结构性通胀是一种反常现象,当国家信用在反覆托市的过程中被消耗殆尽,全面通胀时代的到来就变得不可避免。到那时,政府将陷入政策两难抉择:如保持宽松,信用体系或濒临崩溃;如转向紧缩,则会严重打击本国实体经济。

  目前美国需求恢复强于供给。受疫苗普及率上升的刺激,商品消费、地产投资均趋于旺盛,但印度、巴西、智利等主要原料出口、制造业大国正遭受变种病毒的肆虐,大宗商品价格飞涨,物价指数已经出现不好的苗头。统计显示,美国4月通胀率为2.6%,超出外界通常认定的2%“红线”。但一季度的核心物价指数还未能触动美联储采取行动,鲍威尔的讲话基调是不急于退出宽松政策,联储局仍维持每月1200亿美元的购债规模。

  更坏的消息是,就业市场的乏力远超预期。7日晚间最新公布的数据,美国4月非农就业人数增加26.6万,预估为增加100万;失业率6.1%,预估为5.8%;制造业岗位减少1.8万个,预估为增加5.5万个。

  就业不振、通胀高企凸显滞胀风险正在上升。美国政府除了加大力量推动疫苗接种,藉此提振服务消费及就业人数之外,也试图依靠海外供给能力对冲本土通胀风险。由于印度如今已是自顾不暇,中国自然成为头号救命稻草。

  美东时间5月5日,美国贸易代表戴琦在《金融时报》举办的一场线上会议上透露,中美贸易官员有望在近期会面。她表示,自己非常期待与其中国同行正式会晤,并评估和衡量中方的表态与作为,以推动美方的利益和计划下一步。所谓“下一步的计划”,外界猜测,有可能涉及取消部分特朗普时期对华加征的关税。正如《通胀迷思之二》中所写到的,从中国进口的价廉质优商品,是美国长期保持国内低通胀的重要基础之一。当然,降低关税只是缓兵之计,关键还是在于“通胀”与“就业”之间的赛跑,谁能胜出。

  虽然自2008年以来,结构性通胀的格局未曾发生改变,但不意味着全面通胀就不会到来。笔者曾指出,扭曲的货币政策是结构性通胀的诱因,央行的干预主义加固了资产泡沫刚性。然而,央行救市的本质是透支国家信用,即使是美国,国家信用也并非是无限的。如果美国无力通过税收偿还债务利息,就只能通过印钱支付,此时美债就出现了名义违约。

  如美债崩盘、美汇暴跌,全球各国也会爆发全面通胀。一方面是因美国是全球最大结算货币,掌握着金融产品、大宗商品的定价权,如果美元贬值,全球资产及商品也都会通胀;另一方面,美元是全球最大储备货币,也是众多主权货币的信用锚,美元贬值其他货币只会跌得更多,同样会加剧通胀。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大萧条时,日本与欧洲也都遭遇过通胀危机,如今全球化程度更深,覆巢之下难有完卵。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