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田湾点经 > 正文

疫苗经济学之一 | 疫苗:一门高度垄断的生意

2021-05-30 04:23:54大公报 作者:李灵修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本轮疫情反季节大爆发,亚洲地区深受冲击。曾经的防疫模范生如今都栽在“疫苗接种率不足”这道坎上,背后固然有欧美“捂苗不卖”的诱因,但也暴露出自身的产业短板。我们不禁要问,如日、韩、中国台湾那样的先进制造业巨擘,为什么研发不出本土新冠疫苗?像印度这般的“世界药房”,疫苗产能缘何迟迟无法得到释放?

  事实上,全球疫苗产业的集中程度要远超生物制药业。2019年,全球四大疫苗巨头辉瑞(美国)、默沙东(美国)、葛兰素史克(英国)、赛诺菲(法国)的市场占有率达90%。因为疫苗产品具有极强的公共事业属性,政府的采购参与度大幅高于其他制药领域,且遵循“赢家通吃”原则,加速了产业内部淘汰率。而欧美各国的福利医疗体系走在世界前列,本土疫苗厂商吃尽先发红利,最终造成了今日的垄断格局。

  政府疫苗采购占比过大,导致买方议价能力强劲,疫苗厂商必须追求最低生产成本以满足采购要求。譬如,1987年美国CDC(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购小儿疫苗的平均折扣率可达到75%;1998年以后,CDC每年都会征求投标价格,供应商可以每月调整,但只能向下调整。正是由于疫苗采购的多番博弈,行业利润率被大幅压低,市场集中度迅速提升,目前市场上单个疫苗品种的供应商通常只有一到两家,如葛兰素史克与默沙东就瓜分了全球HPV疫苗市场。

  更重要的是,由政府主导的采购机制,帮助“最实惠”的疫苗快速占领市场,一定程度上压缩了产品竞争周期,使得后发国家的仿制疫苗或Me-Too类疫苗失去了生存空间。

  我们再来看一下疫苗生产分布。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9年全球各国的人用疫苗出口总额为301.9亿美元。疫苗出口金额前五的国家包括:比利时(93.85亿,30.1%)、爱尔兰(53.38亿,17.7%)、法国(42.64亿,14.1%)、英国(34.14亿,11.3%)、美国(20.24亿,6.7%)。亚洲国家排名普遍靠后,印度、韩国、日本的占比分别为2.6%、0.5%、0.2%。

  比利时成为疫苗产业“首善之地”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有关。布鲁塞尔被称作“欧洲的十字路口”,当地机场是国际航空运输协会认可的温控达标场地,冷链仓库达3万平方米,是欧洲最大药品储存仓库。在新冠疫情爆发前,全球20%的疫苗在布鲁塞尔中转。辉瑞、阿斯利康、葛兰素史克也都在比利时设有厂房,第一批辉瑞新冠疫苗就是在这里生产的。

  相比之下,亚洲国家各有短板。日、韩、中国台湾的疫苗市场规模较小,且海外企业进入本国时间较长,没有足够的疫苗研发动力。印度虽然人口庞大,但本土消费能力弱、冷链设施不完善、缺少核心原材料,疫苗的商业开发前景一直不明朗。此外,印度政府对国产疫苗价格进行严格管控,严重打击了企业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

  笔者曾采访过一位康希诺生物的早期投资人,据其回忆当时很多朋友都不看好这笔交易,就是因为疫苗企业“没有赚头”。如今看来,疫苗的战略地位不输于芯片,一旦被“卡脖子”必要付出高昂代价。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