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田湾点经 > 正文

库存时滞与货币幻觉

2021-12-26 04:25:52大公报 作者:李灵修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今年中国出口数据气势如虹,三季度全球出口市场份额占比达16.3%,创出去年二季度16.7%以来的历史次高水平。鉴于Omicron变异株具备一定的突破免疫屏障风险,不少人预期中国将享受更长时间的出口红利。但须注意的是,由于供应链瓶颈导致“订单饥饿”,经销商往往会过度采购,从而形成库存时滞现象。当经销商发觉现实需求无法消化订单,开始着手去库存的时候,势必会影响到中国出口。

  从供应商到生产商,再到批发商及零售商,商品流通的各个环节都处在一个信息不对称的系统之中,但各方又都要对市场信息做出及时反馈。站在个体的立场,当下增加订单属于理性决策,但放在宏观环境下,可能又存在局限性。数据显示,美国三季度耐用品消费环比减少7.3%,增速较二季度下滑10.1个百分点;非耐用品环比增速则下滑2.7个百分点;同期消费支出增长1.6%,创2020年二季度以来的最低增速。

  但与此同时,美国的进口增速仍然居高不下,三季度经常账赤字扩大165亿美元至2148亿美元,创2006年以来纪录。而据山东省港口集团生产统计实时数据显示,截至12月5日18点,山东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4.2115亿吨,提前二十六天超越去年总量,也创出历史新高。

  可以预见,当运输问题得到缓解,批发商不仅要面对终端需求下降,还会遭遇大量订单不断到付交货。彼时只能停止下单、降价去库存,这又势必影响到中国的商品出口,造成巨大的价格波动。

  上述情况类似于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提出的“货币幻觉”。其指出,当货币超发、需求增加、价格上涨时,企业收入也会相应增加,企业家容易产生幻觉,误以为是需求扩张、供不应求,于是扩大产能、增加工人,从而造成短期内经济过热。当企业家意识到这只是一种短期的通胀现象,又会缩减产能、解雇工人,导致经济衰退,甚至引发债务危机。

  为避免“货币幻觉”的出现,全球央行的主要责任之一,就是防止本国出现严重通胀,因为会误导企业做出错误判断,过度扩张规模。然而,如今财政赤字货币化覆水难收,叠加供应链瓶颈持续发酵,企业经营风险已累积一定规模,要警惕库存时滞与货币幻觉被戳破的那一天。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