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田湾点经 > 正文

财经分析/美联储还不着急于“防风险”\李灵修

2023-03-28 04:24:2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美欧银行风波持续发酵,市场期盼美联储停止加息进程,甚至尽快转向降息。等到近期议息结果出炉,联储加息0.25厘,亦可看做是货币当局的一种变相“摊牌”:防风险并非迫在眉睫,抗通胀仍是首要任务。笔者认为,联储做出这一判断主要有三方面考量:

  其一,加息并不必然导致银行危机。从过往加息周期经验来看,银行体系盈利并非一定出现恶化,还有可能在短期有所改善。这是因为,在加息过程中,银行资产端的收益率通常比负债端上升更快,美国银行业整体淨息差其实有所上升。今次暴露问题的三家美国银行(硅谷银行、签名银行、第一共和银行)都存在共性,就是客户结构单一,无形中增加了负债端的风险。其他大型银行则没有这方面的顾虑。

  其二,多数银行会把手上的债券持有到期。FDIC(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此前报告称,截至2022年底,美国银行业未实现的债券损失达6200亿美元之巨。该数据进一步加剧了市场恐慌。但须注意的是,大型银行通常采取持有到期(HTM)的会计处理,单纯因利率变动导致的账面价值损失,并不是真正的价值减计,只要等到债券到期后慢慢偿还即可,风险完全可控。

  其三,本轮银行危机其实可以帮助联储抗通胀。在本次议息会议后的记者会上,鲍威尔不断向外界强调,信贷紧缩的影响恰恰符合“我们正在做的事情”。这是因为,市场恐慌情绪会带来通缩效应(disinflationary effect)。只要银行体系不出现系统性风险,信贷紧缩就能够帮助社会需求降温、通胀下降,联储可谓是乐见其成。

  联储本轮加息已历时一年,实现加息操作九次,累计加息4.75厘,基准联邦基金利率也来到了4.75厘至5厘的历史高位。回顾美国过往加息周期,一年时间并非算长,但今次的频次及幅度确实罕见,堪称是“暴力收水”,也造成了眼下的银行危机显现。

  从疫情爆发后的天量刺激,到对通胀反应滞后,再到急于挽回声誉的“暴力收水”,联储货币政策的顾此失彼背后,凸显出法币垄断的制度悖论:货币当局即是公共部门,又是市场主体,其中有着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由于美元霸权的存在,美联储俨然是全球市场的对手盘,他一手推高股票杠杆、债务杠杆、楼市杠杆,又亲自刺破这些资产泡沫,硅谷银行们不过是新一轮的牺牲品。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