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劃在香港社会引起热议,它们是气势磅礴的发展大计,是国家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对香港青年而言,这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令发展空间变得更加宽阔,未来可以大有作为。香港青年大专学生协会早前举办25周年会庆晚宴,邀请我出席并就此背景下,香港青年如何把握未来发展机遇作简短演讲,我愉快地答应了。
青年是社会持续稳定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香港青年的状况具有独特性,资料显示,在同龄人口中,正在接受大专以上教育的佔七成左右;在工作人口中,从事服务业和销售的佔三成五,从事文书和支援工作的佔二成三,从事三类较高技术职业(包括经理、行政专业、辅助专业)的只佔二成八。两年前,月收入的中位数为10750元。
在香港,失业率低,大专毕业生不愁找不到工作,但要找一份心满意足的工作却并不容易,一些人常常抱怨社会缺乏“向上流动”的机会。特区政府重视解决青年关心的问题,不断完善相关政策。
然而,问题癥结在於香港土地面积有限,实体经济并不多元,加上总体增长速度缓慢,已经被周边地区赶上甚至超越。故此,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规劃建设,为香港增添了强劲动力,创造了有利条件,不仅使得香港金融、航运物流、贸易及工商支援服务中心地位得以巩固,也为创新科技和创意等新产业发展创造条件。就业机会的增加,人才和资源的流动,以创新科技为主导的发展模式,都为香港青年拓展了未来发展空间。
消除偏见误解扩阔眼界
去年十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制定完善便利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国家发展战略的制定、实施是利国利港,更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
在这样的背景下,香港青年要把握未来发展机遇,最重要的就是清晰理解和认识国家发展大局。香港融入国家发展是必然趋势,这不仅因为香港是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符合香港现实发展的需要。香港青年应当积极促进这个融合,参与两地交流活动,了解国家发展现状,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国家观念;要清楚地认识到国家取得国体强盛、国际地位提升的成就,是中国模式提供了制度性保障。只有消除偏见、误解,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认识机遇,并将其把握住。
粤港澳大湾区处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上,规劃布局是要建立一个协作发展的城市群经济区,就像东京、三藩市、纽约三个湾区那样。城市群中包括了广东省九个城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面积广阔、人口众多,形成巨大的经济规模。港珠澳大桥和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建成通车後,香港与澳门、珠海等城市的交通变得方便快捷,区内物资、人员、资金和信息流通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为加快发展,区内几个主要城市,都在吸引人才。香港青年应当开阔眼界,扩大心胸,不拘泥於现有的狭小空间,只要条件适合,就可以在大湾区设计自己未来的人生蓝图和事业发展方向。在为国家建设有所承担的同时,实现个人的价值。
青年创科人才大有可为
之前已经有许多鲜活生动的例子是香港青年有所耳闻的,像深圳大疆公司的创业者。2006年,香港科技大学毕业生汪滔等人来到深圳,创立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并生产全球领先的无人飞行器控制系统及无人机。现在客户遍布全球一百多个国家,还被美国权威商业杂誌评选为2015年十大消费类电子产品创新型公司,排在谷歌、特斯拉之後,位列第三。
过去,由於就业範围受局限,香港青年中一些人选择报读的专业,往往依据就业市场的需求,较少选择理工科,大学毕业後继续升读研究生的比例也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创新科技为驱动,因此将需要大批科研技术人员,形成强大的科研创新力量。今後,有志从事科研的香港青年,可以有更多选择。科研人才在这裏将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施展自己的才能。
把握未来发展机遇,不是一句漂亮空洞的口号,而是一个艰苦实践的具体行动过程。香港青年要有信心和勇气,克服困难,敢於拚搏。
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