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港聞 > 正文

香港安老服务可伸延至大湾区

2018-06-22 03:15:23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安老服务不能一拖再拖,把服务伸延至大湾区可能是个新出路

  立法会日前讨论伸延跨境养老福利至大湾区之议案,建制派与反对派就当中长者福利议案辩论後,议案遭反对派否决。社会福利服务发展应与时俱进,若能适时调整政策以及调配资源,定必能够让市民获得日趋完善的保障,笔者认为是项议案被否决是极不理性的,反对派再一次让政治利益凌驾民生福祉。

  香港地小人多,兴建安老服务与房屋问题同出一辙,就是土地不足问题。在香港短期内解决土地供应问题根本不可行,而安老服务亦不能一拖再拖,另觅发展空间是否一个纾缓安老服务的一条出路?

  香港就长者跨境的养老相关政策和福利不多,现时有综援长者广东省及福建省养老计劃,广东院舍住宿照顾服务试验计劃,以及与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使用医疗券计劃,在方方面面的支援和配套,均未及香港的设置完善,故此两地政府及民间团体,以至私人营运安老服务之机构在大湾区的发展和政策支持下,理应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大有所为,为未来安老服务中的社会福利以及产业并行发展。

  香港的人口结构在数年前已出现了老化,即使有新来港人士补充新增的较年轻人口,似乎未能纾缓情况。

  人口老化需未雨绸缪

  人口年龄随社会福利服务和科技发展而日渐增加,长者寿命亦随之而提升,故此在社会发展中不能忽视安老服务政策,必须未雨绸缪。根据特区政府统计处数据显示,2017年的出生数目有大约56600人,较2016年少4300人;而死亡数目则有46000人,较2016年少300人。

  数据显示,香港男性的平均寿命从81.3岁增加至81.7岁,女性的平均寿命从87.3岁增加至87.7岁。人口寿命延长并非香港独有的社会现象,在世界各地社会福利保障和经济发展较为理想的国家,都会有相近的现象。故此在全球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亦日渐多元化,亦与科创发展并行,例如与医疗和社福机构合作AR和VR的应用,藉以促进不同情况的长者安老服务需求。

  作为註册社工,笔者关注内地安老服务的发展,能否为香港的安老服务提升以及让服务使用者的选择,得以有更多优质的选择。

  在安老服务而言,除院舍服务,还有居家安老以及相对应的医疗服务需要同步发展,才能满足不同年龄层和身体健康状况的长者基本生活需求。现时内地只有位於深圳及肇庆两所非政府机构营办的安老院舍,让正在轮候香港资助护理安老宿位的长者自愿选择入住。计劃并设有医疗支援,包括指定次数之接载院友往返香港接受诊治的安排。

  据了解,现时已有180名长者接受相关服务,相信随着内地医疗服务发展,其他非政府机构加入安老院舍为长者提供适切的服务,仍然有很大的空间。从客观和现实来看大湾区的医疗配套,现阶段和香港的长者医疗配套相比,的确仍有空间可以提升,但笔者认为特区政府可以通过总结医疗券,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的成功经验於大湾区内“複製”,并引入适合香港人需求的医疗产业,加强长者及其家人对於在内地安享晚年加强信心。

  有“硬件”也要有“软件”

  安老服务除了院舍、医疗,以及生活津贴这类“硬件”外,还有社会服务的“软件”配套需求,由香港的非政府组织在内地提供适切的支援服务。全国政协常委许荣茂与热心社会服务的社会贤达於香港创办了新家园协会,由社工为移居人口提供适应生活,并获得内地民政部认可,具全国开办社会服务的资格和基础。

  就大湾区发展,特区政府应透过这一类跨地域的社会服务机构,在内地港人聚居的地方开办支援服务,不但可以加强长者的多元化晚年生活,还可以加强居港家人对於长者在内地居住的信心,在有需要的情况下,通过这些具跨境服务能力的机构提供支援。

  笔者早前有幸到港珠澳大桥考察,并了解到在大桥开通後,对港澳与内地交往的时间差大为减少,定必可以促进两地人民交往。有见及此,特区政府应把握时代的机遇,除了经济发展要与大湾区内城市互补互通外,亦要藉大湾区的发展将社会福利服务往内地拓展,以保障在港工作和生活之港人的生活和福祉。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