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房产 > 地产 > 正文

员工理财逾期疑云背后,旭辉“资金饥渴症”显现

2021-12-31 14:23:21大公房产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下一家,是旭辉?
 
  继恒大、中国奥园、当代置业、宝能、佳兆业、三盛集团等一系列理财产品暴雷事件之后,一向标榜稳健的闽系房企旭辉也卷入了"疑似逾期"风波。
 
  12月27日,有旭辉员工在公司内部论坛上爆料自己购买的员工理财产品到期未兑付。还称"有人准备认筹冻资上海第六批新房,现在也搞不成了。"
 
  在这个雷声不断的地产寒冬中,稍有风吹草动就会让人惶恐不安,更别说这种关乎身家财产的消息。不出意外,该帖子一经出现,便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
 
  有员工跟帖控诉,也有员工激烈反驳:"今天很多人都已经收到了申请的退本,请不要发表不当言论影响公司声誉。不相信公司就请离开!"
 
  还有员工发表一些过激评论:"同学,请拿着你的几个破钱离开,你不配在这里工作。"
 
 
 
  就在事件愈演愈烈之时,12月28日上午,旭辉CFO在论坛里紧急回应:"我12月初就发贴跟大家解释过,未来三年,员工理财额度只减不增,最迟2024年末归零。"
 
  "旭辉工会理财是公司提供给工会会员的内部福利,理财额度根据司龄、级别和申请时间排序分配,都已在金融机构备案登记。禁止非员工参加,也禁止'拖拉机账户'。"
 
  对于此事中具体的付息和赎回问题,该CFO解释道:最近一期的工会理财利息已于2021.12.21付至员工账户;2021.12.20前申购和赎回的申请将于2022.1.6交割;2021.12.20后至年未的申购和赎回的申请根据金融机构备案时间,预计在2022.1.20前交割。
 
  最后,他还呼吁:"旭辉集团是27000多名员工安居乐业的港湾,希望大家共同维护这个港湾的稳定,不信谣、不传谣!"
 
  虽说旭辉CFO的回应算是给员工吃了一颗定心丸,但在今年这么多"前车之鉴"下,也很难说这颗定心丸的药效最后到底能发挥几成。
 
  至少在流动性方面,旭辉似乎已经开始释放"缺钱"的信号。
 
"三好生"的困境
 
  乘着中国房地产市场黄金年代的东风,伴随着城市化率的提升,旭辉也实现了规模飞跃。
 
  2012年,刚刚在香港联合交易所申请上市的旭辉集团启动了第一个五年战略计划,实现连续5年持续增长后,销售额增长了10倍,从95.4亿元到突破千亿大关,成为业内公认的"黑马"。
 
  尤其是2017年,旭辉的销售额近乎翻倍,从上年的530亿元增至2017年的1040亿元,同比规模大涨96%,风光无限。
 
  于是,带领旭辉冲入千亿俱乐部的林中有点膨胀。就在那一年,自称"三好生"的林中在公布"第二个五年战略"时表示:公司未来五年保持复合增长率40%,并向3000亿元销售规模进军。
 
  但彼时已然进入调整期的房地产市场,一城一策成为监管新常态,意识到高压严重性的林中,悄悄地把2018年的整体目标调整到1400亿。
 
  来到2020年,五年之约还未至,旭辉董事局主席林中便将旭辉2021年的销售目标下调至265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5%。
 
  可尽管降低了销售目标,今年的日子也是公认的不好过。到今年前11个月,旭辉控股集团仍只完成了2257.5亿元的销售额,与其全年2650亿元的销售目标相差近400亿元。
 
  要在一个月内实现近400亿元的销售目标,显然压力巨大。而且从单月数据来看,11月份旭辉也才实现了165亿元的销售额,当月其销售均价还同比上涨了5.03%。
 
  再将销售战线拉长至全年,实际上,从今年下半年开始,旭辉的合同销售额就已经在持续下滑了。
 
  6月份,旭辉实现合同销售额260.9亿元;7月份实现208.8亿元;8月份实现200.2亿元;9月份就直降到160亿元。
 
  随着"第二个五年战略"逐渐走向失败边缘,旭辉"缺钱"的窘境似乎也越来越明显的浮上水面。
 
  今年上半年,旭辉实现营业收入363.7亿,同比上涨58%;实现毛利润75.25亿元,同比上涨27.52%。
 
  在行业内,这一财务表现并不算差,只是细看其中变化就会发现,旭辉收入增长背后其实是毛利率和归母净利润率两项重要指标增速的双重下滑。
 
  2018年上半年,旭辉的归母净利润增速曾达到58.57%的高点,到了2019年6月,增速就直接由正变负,下降了6.57%。虽然该项数据在2020年上半年回到了正数,但增长却略显乏力,仅为5.46%。2021年上半年则跟去年差不多,实现6.94%的增长。
 
  毛利率增速方面,旭辉同样从2018年上半年26.16%的高点降至2019年上半年的-4.16%,而后一路在徘徊在3%以下。2020年上半年其毛利率增速为2.6%,2021年上半年为2.9%。
 
  截至2021年6月末,旭辉剔除预收的负债率、净负债率以及现金短债比分别为72.14%、60.73%和2.66,仍属于脚踩一条红线的黄档房企。
 
  2020年末,林中曾表示要在2021年实现"三道红线"变绿,如今来看,这一景愿也是处于落空边缘。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旭辉的总债务共达到3434.63亿元,负债数为历年最高,其中流动负债合计2476.39亿元,而其手头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有523.04亿元。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旭辉的有息负债比去年年底增加了60.32亿元,达到共有1107.47亿元。其中,以美元债为主的境外债共有454.35亿元,比去年年底增加了24.72亿元,占比41.03%。
 
  当前,房地产行业的信用值正处于冰点。回顾之前出现债务危机的多个房企,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境外债占比较高。
 
  作为美元债高企的房企之一,旭辉的处境显然没有多乐观,业内近期传出了"旭辉危矣"的风声,也不难理解了。
 
"合作大王"的债务疑云
 
  除了增长乏力的销售数据,一直以来,旭辉还笼罩着明股实债的疑云。
 
  数据显示,从2018年到2020年,旭辉的所有者权益分别为494.46亿元、672.16亿元和836.42亿元。而在2021年上半年,这一数据进一步增长至965.28亿元,较2018年大幅增加了48.8%。
 
  在所有者权益中,少数股东权益向来是明股实债的温床。
 
  从2018年到2020年,旭辉的少数股东权益分别为199.59亿元、331.67亿元和440.54亿元,2021年上半年末则达到572.35亿元。
 
  与此同时,上述年份间,旭辉的少数股东损益分别为14.94亿元、23.82亿元和36.34亿元,2021年上半年则为16.94亿元。而集团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4.37亿元和80.32亿元、36.03亿元。
 
  少数股东权益与少数股东损益差距过大,并且远超归母净利润权益,不得不让人存疑,集团是否存在明股实债问题?
 
  此外,作为行业内有名的"合作之王",旭辉也存在备受质疑的表外负债。
 
  2017年年末,旭辉的联营合营企业权益合计为86.27亿元,远不足百亿。到2018至2020年,这一数据便翻倍增长为142.9亿元、211.38亿元和346.88亿元。2021年上半年则为360.13亿元。
 
  而与不断增长的投资权益相反的是,旭辉的利润回报基本停滞不前。2017年到2020年,旭辉从联营合营企业获得的利润分别为21.06亿元、21.75亿元、35.56亿元和21.28亿元,2021年上半年合计为6.55亿元,不仅没有增长多少,还逐渐减少,也就是空有投入却不见回报。
 
  事实上,旭辉借助合联营公司隐匿真实负债的例子着实不少。
 
  最近白酒行业的一则新闻暗含的信息量很大。
 
  12月22日晚,今世缘发布"委托理财公告",称公司拟出资13.9亿元进行委托理财,其中一笔8000万元的资金委托理财则是投向"上信旭日2号债权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债务人是济南辉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也是该信托项下用款项目的项目公司。
 
  企查查显示,济南辉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实际控股股东为无锡昌锋商务咨询有限公司,而后者正是旭辉的合联营公司。在这笔委托理财计划中,旭辉在其中提供"债权本息的兑付提供不可撤销的连带差额补足义务"。
 
  也就是说,项目完成后,旭辉可回收该投资公司所持有的80%股权回笼资金。
 
  而在报表中,旭辉却没有增加这一有息负债数据。而这,还只是旭辉借助合联营公司隐藏真实负债的冰山一角。
 
  在此次旭辉员工理财产品被曝延期兑付的同一天,旭辉董事局主席林中曾发文称:"放弃幻想,认认真真降杠杆。"同时他还表示:"未来优秀房企的负债率可能不是70%,而是30%。"
 
  数据显示,旭辉的资产负债率的确已连续三年实现下降,只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这杠杆降得好像有点不同寻常。
 
  IPG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对大公房产表示,在当前地产行业爆雷不断的环境下,旭辉出了员工理财兑付困难的事,在某种程度上的确可以表明旭辉已经开始释放出缺钱的信号。
 
  对于旭辉表外负债的疑惑,柏文喜也解释道,旭辉是业内有名的合联营公司很多的房企,它的财务报表中有很多和合作公司的项目都没有写进有息负债里,这也说明旭辉真实的表外负债应该比较高,可能比一般房企占比还要高一些,也表明旭辉的流动性压力相当大。
 
  截至12月30日收盘,旭辉控股报收4.59港元,股价微降0.43%,市值约403.15亿港元,而2020年末其市值曾高达500多亿港元。
责任编辑:李琪
大公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