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100种生活 | 5G+新农人! 他们是“慧种地”的机器人

2021-10-15 15:09:10大公文汇全媒体
分享
评论

大公文汇全媒体记者俞昼、实习记者俞律弘乌镇报道:“熊猫”、“白兔”、“龙犬”、“云雀”……在浙江乌镇的凤岐茶社谭家湾云上农业试验场里,5大类40多个不同种类的机器人来往穿梭其中。从“会种地”到“慧种地”,机器人成了这700亩云上农场的“新农人”。 “这些啊,都是我们自主研发的农业专用机器人。”谭家湾云上农业试验场综合管理部总监王军利“抓住”一台正在地上跑的机器人,笑着告诉记者,这台被称作“熊猫”的机器人主要负责室内的运输工作,在5G和物联网的协同下,它不仅能将刚刚采摘下来的农产品运到指定的位置,还会自主避开障碍物。 “当‘熊猫’搬运的农产品积累到了一定的数量,被我们称为‘泰山’的机器人就会出马了。”这台看起来高大威猛的室外机器人,负责把“熊猫”送到试验场门口的采摘果实,搬运到加工配送中心或者物流运输点。“与传统的人工运输相比,‘熊猫’与‘泰山’可以在重负荷的情况下保持稳定,提高劳动效率。” 除了地上跑的,还有空中飞的。在采访过程中,空中轨道机器人“云雀”一直敬业地来回穿梭巡视,360度实时监测各区域的空中作业场景,感知各项数据指标,监测作物的生长表现和病变情况。“利用在云棚部署的‘5G+数据桅杆’,这些机器人采集的数据,都加上了北斗定位数据。不然,不同地方数据混杂,对数据后续利用会产生不利影响。” 在大棚外的稻田边,还有巡检机器人和空中机器人在工作,它们可对病害、虫害、草害以及生物生长周期等数据进行采集,并且利用5G网络进行高清视频回传,工作人员在可视化监控与管理界面进行精准操控作业,实现智能种植,智能防虫,智能除草。“在谭家湾云上农业试验场里,机器人的日常是边工作边学习,每一个动作都要保证至少一万次无故障运行才算合格。” 离开农业试验场,走进云棚系统的数据方舱,试验场里的气候、种植、生产等各类农业数据都在一台大屏幕上实时滚动着。“这里我们谭家湾云上农业试验场的‘智慧大脑’!”王军利说,“脱敏”后的数据通过5G网络回传至农业大脑平台,基于人工智能算法,建立精准的种植模型,为作业人员提供精准作业决策信息,达到精准种植、合理灌溉、农业溯源的目标。 “有了实时的农业数据,农作物何时该浇水、施肥,在农户的手机屏幕上一目了然,点点手机就能精确种田。”王军利告诉记者,几年前,山东寿光的种植户们看中了长三角的广阔市场,想在浙江建立西红柿种植基地。“寿光与乌镇相距833公里,土壤、气温、湿度均有较大差异,种植户担心西红柿水土不服,就提前找到谭家湾进行农业试验。” “我们先对西红柿的‘原生环境’进行采样,根据采样数据建立一套生长模型,再在试验场进行培育。”王军利表示,数据化的管理,不仅能给农作物找到更多新家,还能获得更高的产量和利润。“如今,这些进入长三角地区的西红柿保持了当地的品质与口感,身价大幅提升,农民既增产又增收!” 此外,在农业试验场的“智慧大脑”上,农民还能实时咨询全国各地的农业专家,或对云棚进行远程托管。“今后,以乌镇为中心,我们将用‘数字技术’为全国上云涉农主体提供跨区域赋能服务,帮助传统农业企业转型升级,让智慧农业走得更远。” (大公文汇全媒体供稿)